回望来时路,深情不减。
自
驾
行
程
三、返程中
Day27,泾川县
王母宫石窟、泾川南石窟寺,罗汉洞
Day28,泾川县—-庆阳市—-延安市子长县
庆阳北石窟寺
Day29,
延安市子长县——太原市488公里
钟山石窟、姜氏庄园
Day30,
太原市—-大同市270公里
总行程9777.9公里
所
到
之
处
第二十七~三十天
泾川百里石窟长廊
泾川,古称泾州、安定,是今日甘肃东大门,是古丝绸之路西出长安,东越陇山进入京都的关陇咽喉。泾川境内泾河两岸的512个石窟、5眼窟中石井组成了百里石窟长廊。它西起王母宫石窟,东至泾明乡太山寺石窟,直线距离不足百里,但把石窟依山脉自然走势无规则分布的实际地段和延伸至南北深沟内石窟所及的里程相加,则超过百里。
泾川石窟学术意义上的被“发现”,是在上世纪的二十年代,因为被美国人顺走了七尊精美石佛头像而现于世人面前。不过这个发现并未带来更大的持续的影响,涟漪散去,潭静如初,泾川石窟默默无闻,鲜为人知。其实,百里石窟长廊在整个丝绸之路上的价值,并不只是一条路的概念,它是百里"原生形态"的古文化遗产的存在。现存有王母宫石窟、蒋家坪石窟、凤凰山石窟、南石窟寺、丈八寺石窟、罗汉洞石窟、太山寺石窟等规模较大的石窟群,还有数量众多、破坏严重的野窟。一些早期的“空窟”,是凭现今科学手段尚无法考证开凿年代的“僧房窟”,虽然在艺术上乏善可陈,但它们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所做出的重要贡献,肯定不能漠然视之。
据了解,专家学者关于这一带石窟寺的研究,范围还要更大,涉及到陕甘宁蒙毗邻地区,被称作“鄂尔多斯模式”,简单说,就是相同的地理环境、自然地貌及军事战略位置、丝绸之路交通要道等因素,造就了这一地区石窟密集,呈带状分布,且大多为小窟型。
1
回山王母宫 王母宫石窟
王母宫和王母宫石窟是什么关系?看门口介绍没说清,只是说了西王母的一些事;进去请了导游,压根儿没说。和老马拍完后一琢磨,原来二者之间的关系就是:没关系。
是的,虽然二者都建在泾城以西,泾水之南,泾、汭二河交汇处的回山脚下,参观时同进一个大门,但若介绍,还只能是花开两支,各表一朵。泾川自周、秦以来就是中原地区通达西北的要道, 也是丝绸之路东段靠近古都长安的重要站口, 历代皆为边陲重镇。传说公元前十世纪, 周穆王西游与西王母在此地相会。当时的泾川一带, 属于周王朝辖地边缘, 居住着被称为“ 犬戎” 的少数民族, 所以, 西王母很可能是当时西北地区母系氏族部落的一个酋长。她的形象在《山海经》中是“...其状如人,豹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 ”,俨然是半人半兽类了。不过关于这一点,有学者也指出,所谓豹尾虎齿,很有可能是部落的图腾崇拜反映在了酋长的服装面具装饰上,并非真人长成那样。在《穆天子传》中,西王母就比较正常,是一位温文儒雅的统治者。两汉时期, 儒学与道教、巫术的原始神话传说相结合, 把西王母尊为能使人长生不死的神仙, 在天界中地位越来越高,而且是一副雍容华贵、风华绝代的形象。汉代山东、四川等地壁画与画像石、砖中, 也都有被神化了的西王母形象。
而在世代传扬的神话里,西王母与周穆王的相会发生在回山是一种说法,还有一说就是昆仑山。不过自西汉起,泾川的回山就建有“王母宫”,官方民间朝拜不断,至今已有一千多届,所以回山王母宫被海内外华夏子孙奉为西王母祖庙,回山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中华西王母文化的发祥地。回山王母宫的西王母是根据《山海经》描绘而雕刻的“写真照”,简直是难(qi)以(chou)描(wu)述(bi)。若果真如此,周穆王眼光还真是清奇,关键是传说后羿等好几位帝王首领也都和西王母闹过绯闻,可见大家都不简单,为了各自的利益也是拼了。
此处需要闲聊一段。据《穆天子书》记载,周穆王是个非常浪漫的神话人物,有人评价,与其说他是一个君王,倒不如说他是一个驴友。他的一生似乎都在东奔西走,到天南地北的部落里跟人家联谊,跨越东西方去谈几个恋爱弄点绯闻之类的。为周穆王周游天下提供技术支持的是他的车夫,名叫造父。他的曾祖父飞廉是商王的马车夫,造父继承了商王朝驱使牛马精于工艺的本事,并且还更上一层楼,制造的马车再配以传说中的八骏马,能够走得平地如飞,日行千里。因为此造父得封赵地,得氏为赵,这就是战国时期赵国的由来。八骏马的名字,一种说法为赤骥、盜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骅骝、騄駬,皆因其毛色为名;一种说法为“一名绝地,足不践土;二名翻羽,行越飞禽;三名奔霄,夜行万里;四名超影,逐日而行;五名逾辉,毛色炳耀;六名超光,一行十影;七名胜雾,乘云而奔;八名挟翼,身有肉翅”,以其行迹而名。老马对后者倍加推崇,一脸神往。血液里大概有相同的因子。
王母宫石窟只因当初开凿时,回山已经有了王母宫并因此别称“王母宫山”,加之石窟并未留下直截了当的碑碣题铭与史料记载,后人无从知晓其原本称谓,于是便依山命名,一路“王母宫石窟”地世代叫了下来。
王母宫石窟是北魏时期创建的一座中心塔柱式佛教石窟,石窟坐西面东,高11米,宽12.6米,深13米,中心柱宽7米,深7.6米。前壁已毁,现存清末依壁建造的三层凌云飞阁,从泥表可看到唐、宋、清风格。绝大部分石造像为坐像,大的有丈余,小的不足尺余。高及窟顶的中心塔柱四面和窟内三壁分三层雕有造像二百余尊。中心塔柱是王母宫石窟遗存的精华。该窟设计宏大,造像生动、栩栩如生,充分显示了古人精湛的艺术创造才能。
近年来,经当地学者多方研究考证,根据王母宫石窟的形制及造像特征,判定其开凿年代大致在北魏太和末至景明初年间,继而根据石窟规模,分析其绝非民间所为,应系贵族或与南石窟寺造像主奚康生相当的地方大员所造,沿着这一思路查证,最终指向了这一时期担任泾州刺史的抱嶷。
抱嶷是北魏安定(今泾川)石唐人,幼时入宫为宦,深得文明太后和孝文帝宠幸,年老乞归故里得允,充任泾州刺史。在此期间,参照云冈石窟形制与造像风格,在家乡建造了“化政寺石窟”。相关学者由此认为,现泾川王母宫石窟就是抱嶷所开凿的“化政寺石窟”,时间当在公元494-500年之间。据此,王母宫石窟应为陇东地区有明确记载的开凿时间最早的(造像)石窟。目前来看,这一论断似乎尚需更加缜密扎实的史料与实证,不过王母宫石窟深受云冈石窟影响且开凿于北魏晚期的结论,基本可信。
两张图足以看清《山海经》中西王母的形象。
王母宫石窟没有敷泥的雕像,颇有北魏风范。
拉近了仔细看
上了“面膜”就有点眉目不清了。
SHIKU
2
南石窟寺
陇东的泾川南石窟寺和庆阳北石窟寺是随着“七世佛”之说在中国的发扬光大应运而生的,它们不仅成了北魏“七佛窟”的代表作,而且“开创了我国七佛佛窟营造的先例”。
南石窟寺位于泾川县城东7.5公里的泾河北岸,现存5个洞窟,均坐北向南,开凿于白垩纪红砂岩上。南石窟寺创建于北魏永平三年(公元510年),与北去45公里的庆阳北石窟寺合称为"陇东石窟双明珠"。
管理所的院子里葱郁静谧,因为极少人来,石窟铁门平时都是落锁的。但年轻的文管员却很专业,介绍的头头是道。据《南石窟寺之碑》记载,南北石窟寺是由北魏泾州刺史奚康生主持开凿的南北呼应的姊妹窟,两窟均以所处的地理位置而得名。奚康生是北魏的权臣名将,曾出任过南青州、华州、泾州、相州刺史。南石窟寺正是他任泾州刺史时所建,历时三年。正如《南石窟寺之碑》碑文所说:"命匠呈奇,竞工开剖,积节移年,营构乃就。"奚康生当时一面以武力镇压僧侣叛乱,一面又大肆凿石窟,倡佛事,这既是当时社会尚佛的反映,又是武力镇压后对百姓的安抚之举及消灾祈福求得心灵解脱的一种具体行动。另外,北魏晚期临朝听政达十三年之久的胡灵太后(魏孝明帝之母,安定临泾人氏)及胡氏家族其他成员对于佛教的崇信,也给家乡南北石窟寺的开凿带来相当大的影响。
在北朝的石窟造像中,七佛为常见的题材,意即佛祖释迦牟尼之前就有成佛的圣者,其前六代的佛名依次为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逊佛、拘那含佛、迦叶佛,连同释迦牟尼佛共七佛。七佛造像历史悠久,在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等亦有类例,但形式不同,以表现七佛为主的七佛窟的出现以北石窟寺、南石窟寺为最早,开创了佛窟营造史上一种新的形制。整个十六国、北朝时期,人们都喜欢塑造七佛。是因为佛教认为,一世一劫只有一佛出世教化众生。所以,七佛就代表着七世,「七佛天中天,照明於世间」,礼拜七佛能解除众生的一切生死痛苦。有人还认为,七佛的流行包含着当时社会上对祖先的追溯,是敬祖先、敬父母的一种表现。
南石窟寺5个石窟从东往西一字排列,1号为奚康生所凿魏窟,是南石窟的主体;4号是唐窟;2、3、5号已成卒窟。南石窟1号窟高11米,宽18米,窟顶为覆斗式,方门,门上设明窗。门外有经后代补雕的二力士立像,显得气势恢宏,浑然一体。走进巨大的七佛窟,浓烈的大魏之风扑面而来,被七佛的目光所环绕,内心获得的是无比的宁静。南石窟寺发现者、著名考古学家陈万里先生曾说,“石窟外力士神赫然在望,狂奔就之,果极精美,窟内三面均有巨丈立像,余见之,惟有瞠目结舌而已。”如今步入这幽深昏暗的硕大洞窟之内,同样能体会出在摄人心魄的大佛面前自身的渺小来。
在约238平方米的洞窟内,沿窟壁于东、北、西三面雕有高约6米的七世佛立像,每尊立佛两旁各塑有3.5米高的胁侍菩萨一尊,南壁窟口两侧,各有一尊高5米的弥勒菩萨坐像。这种形制和造像内容与庆阳北石窟寺165窟基本出自一个模式,唯石窟规模略小而辅助造像亦略少于北石窟。南石窟寺1号窟是“七佛说”这一概念的形象化体现。
由于晚一年开凿,南石窟寺造像的雕琢工艺在北石窟寺的基础上明显有了改进与提高,神态尤其是衣褶的处理,显得更加自然、精致与飘逸。南石窟七尊立佛简化螺鬓,高鼻齐额,硕耳垂轮,鼓目半合,形态自然丰满,表情端庄慈祥。手掌心朝前自然端起,左手则抬起后平伸于前,掌心朝外指略弯,作号召或说法状。身披通体袈裟,垂及膝下,两袖宽大。褶叠反卷,颈项袒露,于胸前结丁字缨络,腰带作结状。衣纹雕刻精致,平直流畅,阴阳有致,层次分明,有随风飘动之感。造像的整个艺术风格淳朴实在又温文含蓄,别具一格。14尊胁侍菩萨,有石胎泥塑,也有纯泥塑。面部俊俏,体形修长,衣饰紧凑舒美,姿势活泼生动,栩栩如生,与佛的庄严神威形成鲜明的对比。南壁的两尊弥勒(交脚)菩萨头戴宝冠,身着袈裟,面庞丰满,仪态端详。右手上扬,左手置于膝头,作说法状。窟顶及墙壁则满布浮雕,有树木、山峦、飞鸟、屋舍、宝塔、飞天及佛传故事。一个情节一组画面,主题突出,人物造型优美。其雕刻手法概括简练,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3
罗汉洞
去罗汉洞一波三折。先是跟着导航到了罗汉洞乡,然后就失去了具体方位。好容易看到路旁有两位老大姐在唠嗑,赶紧停车打听,才知道罗汉洞平时不开的,只有过年时才开放。失望之余还是请大姐带路,只求到近前看一眼。在向导热心指点下,我们才发现刚经过的省道旁南侧有一条小路蜿蜒至山脚下,一溜儿被乱树杂草掩映的洞窟赫然半挂在崖壁上,空灵幽深,蔚为壮观,细看还会看到石胎泥塑佛像和巨型浮雕像,这便是罗汉洞,是我们错过了。心里遗憾的不行,时间又紧张,也没想着爬到半山腰再看看,便转道去了南石窟寺。
南石窟寺的文管员态度良好,有问必答,我们参观完后,无意中又问起罗汉洞,被告知可以进,且有拿钥匙人的手机号。心情一下子又激动起来,赶紧要号码打电话和对方联系,随后马上二次返回罗汉洞,没等拿钥匙的人出现,便顺着山路爬上了半山腰,到了有浮雕的洞口等候。直到这时,我们才看到,这个名为“清霄洞”的石窟外面有一道铁门,门上就有文管员的电话。真是心急则乱呢,跑了不少冤枉路,好在最终没错过。罗汉洞是收费的,每人50。我们很愿意给文物保护捐钱,并无二话。
“清霄洞”是罗汉洞石窟群的主窟,始凿于北魏,洞口处尚存石胎泥塑立佛一尊,高约6米,双手、衣物已经损坏风化殆尽,身躯雄伟高大,有北朝之风。头部相对完整,但其年代似晚于身躯主干,可能是后世修补过,有造于北魏和宋代两种说法。清光绪二十年,当地信士将这一组洞窟重修后改作道教场所,并于入口处题铭,“清霄洞”之名由此而来。
里面的窟室连绵不绝,数量众多。彼此之间有通廊互相贯通,但也有的已坍塌,仅是简单地搭了木板供通行,走上去心颤悠悠的。大部分的洞窟都已空无一物。有些墙壁上残留有部分壁画,但也都残破不全且年代较新,可以忽略,最值得一看的是方形柱子上的大型浮雕。这些立柱直达窟顶,四面皆有浮雕泥塑,相传为宋代重修时所塑,内侧两面塑佛像,损毁严重,除背光头光外,基本不存。外侧两面塑护法神将,盔甲鲜亮,威风八面,是罗汉洞石窟群的招牌。同一石窟内,窟壁亦有残留彩塑,其中西壁为说法图,东壁为莲台坐佛。
据资料记载,陈万里先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曾专门前往泾川寻找南石窟寺,在泾川时陈先生也曾到访过罗汉洞石窟。当时的罗汉洞“佛像悉新塑,且有道家神像,颇为失望。惟洞外一像,约高丈余,自是唐制。东侧一洞有等身佛像二,其一头部外廓已去其半,再剥离之,雕刻原状可见,固一极优美之佛像也。与云冈中央第二窟第三层楼上弧门东西两侧佛像面部相似。”可惜这极优美之佛像,现在已无缘得见。而“清霄洞”附近的小洞窟,因为时间关系,也无法去看了。见别人发的图,似乎里面有残留的壁画和塑像,有真正的“罗汉像”,那就留个遗憾吧。
4
北石窟寺
作为精美至极的佛教造像艺术圣殿,素享“陇东双璧”美誉的南、北石窟寺均开凿于北魏永平年间(公元508-512年),同为时任泾州刺史奚康生所造。据碑记北石窟寺比南石窟寺早开工一年。一千五百多年过去,当初奚刺史辖地凿造的两座石窟,在行政区划上已分属“平凉”、“庆阳”两个不同的地级市,故将北石窟寺列于“泾川石窟”目下显然已不合适,但从历史文脉来说,它们显然仍是同一个序列。
北石窟寺位于甘肃省庆阳市西南25公里处,蒲河和茹河交汇之东岸的覆钟山下,与南石窟寺的直线距离也就几十公里。但北石窟寺发现很晚,直到上世纪60年代才见诸于世,我以为,很大的一个原因也许在于它的地理位置。这是我们去北石窟寺的路上得出的结论,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了陇东乃至陕北这一带地形的复杂隐蔽,感悟当年老人家把这里当做根据地是多么的英明。自驾去一个陌生地方,自然是以导航为主,据亲测,某度和某德地图百分之九十以上还是靠谱的,只有偶尔会混乱一下,发个小脾气,当然,我们也只能跟着受苦了。
从南石窟寺去北石窟寺,应当就属于这种情况。导航选择是最近距离,指引着我们上了山,然后,就开始穿村过乡,下山上山,无休无止。几度怀疑走错了道儿,但仅容一车过的山路已不知走了多少条,退的回去吗?哭着也得勇往直前呐。不过,在挣扎崩溃的边缘,终于实地搞清了塬、墚、峁等等地理术语,读万卷书不如实地走一圈,真理。塬的四周虽然被流水强烈切割,但顶面广阔、地表平缓,保持着原始平坦面的形态,是黄土高原良好的耕作地区。看过《白鹿原》、《平凡的世界》等小说,相信对这个词一定不陌生,车走的过程中,还不时会想起少安娃说的“塬上”,只是,这“塬上”怎么会这么大呀,似乎走也走不出去了。墚是呈长条状延伸的冈岭,顶面比较狭窄、平缓。峁是顶部浑圆、斜坡陡峻的黄土丘陵。此处请尽情想象吧。与此同时,我们还发现,塬上的果树真多,苹果又红又甜,买少了。
路程省略一万字,反正到了北石窟寺门前时,都有点不敢相信是真的。165窟是北石窟寺的开山之作,也是登峰造极之作,虽说绵延亘长的覆钟山黄砂岩崖壁上,此后亦留下西魏、北周、隋唐乃至宋代密如蜂窝的续凿,但无论窟龛规模还是艺术水准,与这座庞大精美的北魏七佛窟比起来,皆难以望其项背。
这一窟有着十分宽阔的内部空间,平面略呈长方形,造像沿四壁雕凿。窟内造像主尊为过去七佛,在正壁前有三尊,左右两壁前各有两尊,此外还有十尊4米高胁侍菩萨,两尊5.8米高交脚菩萨,还有3.05米高的骑象菩萨和三头四臂的阿修罗天。窟壁还有千佛、飞天、伎乐人、佛传及佛本生故事浮雕造像110多身。北石窟寺七佛造像的风格特点十分鲜明。一方面衣纹已有北魏晚期的繁缛华丽的趋势,另一方面,佛像体格健硕、腹部微突,还未有丝毫秀骨清像的模样。尤其是面相方正、下巴宽平,风格和云冈——龙门一系同时期的造像有比较大的区别。从平视的角度来看,北石窟寺七佛身材粗壮,头颅硕大,身、首比例明显失调。但这一洞窟的营造,最主要的是要营造出宏伟、庄重、肃穆的宗教氛围。洞窟没有采用中心塔柱式,开敞式的广阔窟内空间有助于宏大题材。七佛都极其高大,高达八米。信众走进洞窟,靠近佛像跪拜,抬头仰视,从这样的视角来看,这种特殊比例就显得合适多了。菩萨高度仅及佛像高度的一半,面目清秀,略带微笑。身披帔帛,飘带于腹前穿环交叉。无论面相表情还是衣饰,都带有明显的北魏风格。
此外,北石窟寺现存窟、龛以唐代的数量最多。编号222窟是北石窟寺唐窟的典型代表。它是一个中型窟,位于窟群北端。窟内平面长方形,覆斗顶式。正壁上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的一铺五身像。在左右两壁以及窟门两侧则是满壁密布小型浅龛,数量众多,内容丰富,保存也大多完好。222窟的主佛像还被有些专家认为是武则天化身,理由是给人强烈的世俗感觉「面相圆润,细眉大眼」,显然这是当时人们依照某位活着的女性所做的雕像,而能称得上「细眉大眼」女性模样的帝王,只有武则天一人而已。240号北周窟造像丰满圆润,对隋唐造像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其挺拔尖耸的鼻梁,又带有浓郁的西域特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和南石窟寺雕像相比,北石窟寺七佛体格健硕,身材都比较粗壮。
5
钟山石窟
写钟山石窟意味着我们已踏上陕北大地,它位于陕西省延安市的子长县。虽然我们风程仆仆赶路,已经被山路十八拐折磨的“痛苦不堪”,但沿途能看的还是要看,这应该就是自驾者的自虐乐趣吧。
据资料称,钟山石窟又名万佛岩、普济寺、大普济禅寺、石宫寺等,始建于晋太和年间(公元366-370),历经唐、宋、金、元、明、清等千余年凿建而成。对照历史年表,这段时间显然是属于前秦政权一统北方时期,所以建于东晋的说法不知所谓,提出来请教方家。不过发掘的5个石窟中,3号窟是值得一看再看的。我们去时恰好县文物部门招待北京大员,跟着沾了一光,拍下了很多精美的塑像。窟内有大小佛像万余尊,故称万佛岩,始建于宋平治四年,其内部富丽堂皇,色彩鲜艳,刻满了四壁的万佛及菩萨、罗汉等造像,姿态神情无一重复,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成为不可多得的稀世佳作。中外学者认为,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不在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之下,专家结论为"中国最早的石窟群"及"第二个敦煌"。
主窟万佛岩呈长方形,面积为225平方米,平顶八卦莲花藻井,窟内正中有长11米,宽5.3米,高1.4米的石坛基,坛基上有3组14尊大型主体石雕,主佛像为释迦牟尼三世佛,而自在观音和地藏菩萨也是重要题材,可以看出当时人们主要崇拜的对象。主尊释迦牟尼佛结跏跌坐,坐于束腰仰莲须弥座上,右手施说法印。坛前有乘狮的文殊菩萨和乘白象的普贤菩萨,左右分别侍立迦叶和阿难,均脚踏莲座,形象逼真而生动。坛基东西两端各立一尊菩萨,坛基前后两排共八根接地连顶的方形石柱,系造窟时所留支撑顶板岩石。石柱四周和石窟四壁均密无间隙地刻满了数层浮雕,以佛教故事为主。到了明代万历年间,主窟的外壁上又被精雕了道教老子及关帝的造像,清代儒教盛行,又将孔子的造像补雕其上,从而使这一珍贵的艺术宝库呈现出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形态。当然关于孔子雕像也是有争议的,我们现场参观时,就听到不知哪一级的文物部门专家说,根据龛像上方的题记及图像特点,说孔圣人像牵强,倒更像是居士像甚至是游人留像。龛上方题记是一首诗,“霁雪山程远,寒云石洞深。汲泉怜老衲,一酌洗尘心”,图像是老者长须,头戴帽,手握佛珠,旁立侍者。究竟是谁?智者见智吧。
坛基三尊主像上面各凿有复斗形藻井,绘唐草图案。窟内雕像,全部妆彩,尤以主像群最精,均以泥金彩绘,金碧辉煌,保留千年而经久不变,令人称绝。钟山石窟保护范围之内,还分布着许多古建筑,如宋代的山门、牌坊,明代的萧寺宫、禅院、清风明月戏楼、七级密檐式砖塔、九级松岩法师浮图塔等均保存完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石窟艺术起自西晋,盛行数百年,至宋代已始衰落。而钟山到宋代却更为兴盛,它不但继承了唐代雕刻丰满圆润的写实风格,而且在造型上更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是我国雕刻艺术的一大飞跃,成为北宋石雕艺术的代表作。该窟中央佛坛上三尊大佛平静含蓄的脸庞上浮现出的一缕似有还无的笑意,便是代表。受到佛教世俗化、民间化的影响,对罗汉、天王、弟子等形象的刻画则更加接近现实,正如有专家在评价陕北石窟造像时所言,“如果说佛陀与菩萨还是仙界风貌,那么罗汉之类的雕塑则是有血有肉有个性的现实生活中的陕北大汉”。又如东壁雕刻一铺释迦佛涅槃升天图,有趣的是在涅槃佛的头部升起一朵祥云,祥云上端坐着一尊小佛像。据学者考证,这是受到中国传统升天思想的影响,表现的是释迦佛寂灭之后,灵魂升入天界。显然,这也是佛教中国化、世俗化的产物,是下层民众对佛教涅槃思想的朴素理解。
我看到台湾一位研究者这样说,“唐玄奘之后,中国佛教有了禅堂、选佛堂。修行者集中在禅堂里进行修行,禅堂里充满了修行者们各种各样的修行境界与状态。钟山石窟里千姿百态的佛教造像与禅堂里那些千姿百态的修行者不谋而合,这是其最伟大的一项成就,即具有修行的写实性,把入定以后的状况描述了出来,把真理境界的体验表达了出来。”或许,这才是对钟山石窟艺术性的最高赞誉。
以下为第五窟残留雕像,风化严重。菩萨像美得让人难以移目。当时同观赏的还有一位骑行至此的美国姑娘,一边用自己磨得破旧不堪的相机拍照,一边吸着冷气连连说,太美了!太美了!
6
姜氏庄园
姜氏庄园, 在陕西米脂县城东15公里的刘家峁村。中午时分,我们抓紧时间在县城吃了面皮和肉夹馍,因为这是在陕西的最后一站了,即使不饿也要吃个纪念出来。其实两样小吃味道都平庸,唯独那个馍,外皮酥脆,里面柔润,还有淡淡的葱香咸味,好吃。临走时我们想带几个不夹肉的馍,被告知卖完了,有个人一下买走十几个,算是国庆节回家的礼物,果然英雄所见略同,馍比肉吃香。
闲话打住,15公里的路程,听起来不远,走起来却是要了卿命,又是路窄弯多,上坡下坡,不知尽头。难怪姜氏庄园的主人,陕北大财主姜耀祖要历时16年亲自监修才完成这幢私宅,根本就是材料也难以运输好吗?不过到了近前,便会发现,姜氏庄园风水也是好的,背山面水,依山取势,深藏不露。庄园需翘首仰望,恍入云端。整块整块巨石将黄土山脉包裹得严严实实。山虽松疏,石是硬的。一座石砌围城,城壁只留宅门,津要又颇具威严,寨门为拱形石洞,寨墙正立面镌刻主人亲笔题写的“大岳屏藩”四个大字。据说当年院内制高点还有数门火炮护卫四方,可谓威风凛凛,且凭此可看出,全国唯一的城堡式窑洞庄园实非浪得虚名。
进得山门,盘旋而上,下院、中院、上院层层叠嶂,院外石路相连,院内暗道互通,仿佛进入一座堡垒迷宫。院中砖雕、木雕、石雕无处不在,巧夺天工,礼仪、防卫、美观、实用兼顾,堪称一绝。下院是陕北典型的窑洞四合院,硬山式大门制作精细,上悬“大夫第”匾额,标榜出主人士大夫的身份和家庭的显赫。中院大门为五脊六兽硬山顶,门楣木匾上书“武魁”二字,气势夺人,以炫耀主人叔父武举之荣。入门后东西厢房对置,主人用于待客和社交活动,即便马棚也十分阔绰,石壁上隐藏着的一排排拴马石扣,彰显了主人的巧思和豪气。拾阶而上至上院,便是内宅,正面为垂花门,青瓦卷棚顶,四柱双层门,雀替、门楣等制作华丽。进入垂花门是陕北地区最高等级的“明五、暗四、六厢窑”式窑洞院落,开合舒展,错落有致,穿廊抱厦,十字砖墙,东西对称,窑洞窗棂雕刻精美,无有一处重复。院后高墙,天造城垣。除以院落,全为粮仓。一个粮仓存粮50石,十余个粮仓暗藏各处,即便内里人也难知底细。乡人依稀记得,每逢荒年,姜耀祖就会主动开仓放粮,接济贫困之余,也赢得了声望。这和院落中随处可见的被刻在木匾等处的诗书礼仪箴言相辅相成,体现了主人的远见和追求。
从上院暗道或院落对面的甬道,都可以登上庄园最高处,看清全貌。庄园后及两侧依着黄土高坡,庄园前是沟壑和高坡,植被丰富。真正做到了外不可侵入,内则插翅难飞。整个庄园与自然相协调,又符合传统风水理念,这在一百四十余年前闭塞的深山沟里,已实属难得。
JIANGSHI
{{el.itemTitle}}
{{el.itemStyleClassTitle}}
{{el.itemStyleClassTitle}} {{el.itemStyleClass2Titles}}
回望来时路,深情不减。
自
驾
行
程
三、返程中
Day27,泾川县
王母宫石窟、泾川南石窟寺,罗汉洞
Day28,泾川县—-庆阳市—-延安市子长县
庆阳北石窟寺
Day29,
延安市子长县——太原市488公里
钟山石窟、姜氏庄园
Day30,
太原市—-大同市270公里
总行程9777.9公里
所
到
之
处
第二十七~三十天
泾川百里石窟长廊
泾川,古称泾州、安定,是今日甘肃东大门,是古丝绸之路西出长安,东越陇山进入京都的关陇咽喉。泾川境内泾河两岸的512个石窟、5眼窟中石井组成了百里石窟长廊。它西起王母宫石窟,东至泾明乡太山寺石窟,直线距离不足百里,但把石窟依山脉自然走势无规则分布的实际地段和延伸至南北深沟内石窟所及的里程相加,则超过百里。
泾川石窟学术意义上的被“发现”,是在上世纪的二十年代,因为被美国人顺走了七尊精美石佛头像而现于世人面前。不过这个发现并未带来更大的持续的影响,涟漪散去,潭静如初,泾川石窟默默无闻,鲜为人知。其实,百里石窟长廊在整个丝绸之路上的价值,并不只是一条路的概念,它是百里"原生形态"的古文化遗产的存在。现存有王母宫石窟、蒋家坪石窟、凤凰山石窟、南石窟寺、丈八寺石窟、罗汉洞石窟、太山寺石窟等规模较大的石窟群,还有数量众多、破坏严重的野窟。一些早期的“空窟”,是凭现今科学手段尚无法考证开凿年代的“僧房窟”,虽然在艺术上乏善可陈,但它们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所做出的重要贡献,肯定不能漠然视之。
据了解,专家学者关于这一带石窟寺的研究,范围还要更大,涉及到陕甘宁蒙毗邻地区,被称作“鄂尔多斯模式”,简单说,就是相同的地理环境、自然地貌及军事战略位置、丝绸之路交通要道等因素,造就了这一地区石窟密集,呈带状分布,且大多为小窟型。
1
回山王母宫 王母宫石窟
王母宫和王母宫石窟是什么关系?看门口介绍没说清,只是说了西王母的一些事;进去请了导游,压根儿没说。和老马拍完后一琢磨,原来二者之间的关系就是:没关系。
是的,虽然二者都建在泾城以西,泾水之南,泾、汭二河交汇处的回山脚下,参观时同进一个大门,但若介绍,还只能是花开两支,各表一朵。泾川自周、秦以来就是中原地区通达西北的要道, 也是丝绸之路东段靠近古都长安的重要站口, 历代皆为边陲重镇。传说公元前十世纪, 周穆王西游与西王母在此地相会。当时的泾川一带, 属于周王朝辖地边缘, 居住着被称为“ 犬戎” 的少数民族, 所以, 西王母很可能是当时西北地区母系氏族部落的一个酋长。她的形象在《山海经》中是“...其状如人,豹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 ”,俨然是半人半兽类了。不过关于这一点,有学者也指出,所谓豹尾虎齿,很有可能是部落的图腾崇拜反映在了酋长的服装面具装饰上,并非真人长成那样。在《穆天子传》中,西王母就比较正常,是一位温文儒雅的统治者。两汉时期, 儒学与道教、巫术的原始神话传说相结合, 把西王母尊为能使人长生不死的神仙, 在天界中地位越来越高,而且是一副雍容华贵、风华绝代的形象。汉代山东、四川等地壁画与画像石、砖中, 也都有被神化了的西王母形象。
而在世代传扬的神话里,西王母与周穆王的相会发生在回山是一种说法,还有一说就是昆仑山。不过自西汉起,泾川的回山就建有“王母宫”,官方民间朝拜不断,至今已有一千多届,所以回山王母宫被海内外华夏子孙奉为西王母祖庙,回山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中华西王母文化的发祥地。回山王母宫的西王母是根据《山海经》描绘而雕刻的“写真照”,简直是难(qi)以(chou)描(wu)述(bi)。若果真如此,周穆王眼光还真是清奇,关键是传说后羿等好几位帝王首领也都和西王母闹过绯闻,可见大家都不简单,为了各自的利益也是拼了。
此处需要闲聊一段。据《穆天子书》记载,周穆王是个非常浪漫的神话人物,有人评价,与其说他是一个君王,倒不如说他是一个驴友。他的一生似乎都在东奔西走,到天南地北的部落里跟人家联谊,跨越东西方去谈几个恋爱弄点绯闻之类的。为周穆王周游天下提供技术支持的是他的车夫,名叫造父。他的曾祖父飞廉是商王的马车夫,造父继承了商王朝驱使牛马精于工艺的本事,并且还更上一层楼,制造的马车再配以传说中的八骏马,能够走得平地如飞,日行千里。因为此造父得封赵地,得氏为赵,这就是战国时期赵国的由来。八骏马的名字,一种说法为赤骥、盜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骅骝、騄駬,皆因其毛色为名;一种说法为“一名绝地,足不践土;二名翻羽,行越飞禽;三名奔霄,夜行万里;四名超影,逐日而行;五名逾辉,毛色炳耀;六名超光,一行十影;七名胜雾,乘云而奔;八名挟翼,身有肉翅”,以其行迹而名。老马对后者倍加推崇,一脸神往。血液里大概有相同的因子。
王母宫石窟只因当初开凿时,回山已经有了王母宫并因此别称“王母宫山”,加之石窟并未留下直截了当的碑碣题铭与史料记载,后人无从知晓其原本称谓,于是便依山命名,一路“王母宫石窟”地世代叫了下来。
王母宫石窟是北魏时期创建的一座中心塔柱式佛教石窟,石窟坐西面东,高11米,宽12.6米,深13米,中心柱宽7米,深7.6米。前壁已毁,现存清末依壁建造的三层凌云飞阁,从泥表可看到唐、宋、清风格。绝大部分石造像为坐像,大的有丈余,小的不足尺余。高及窟顶的中心塔柱四面和窟内三壁分三层雕有造像二百余尊。中心塔柱是王母宫石窟遗存的精华。该窟设计宏大,造像生动、栩栩如生,充分显示了古人精湛的艺术创造才能。
近年来,经当地学者多方研究考证,根据王母宫石窟的形制及造像特征,判定其开凿年代大致在北魏太和末至景明初年间,继而根据石窟规模,分析其绝非民间所为,应系贵族或与南石窟寺造像主奚康生相当的地方大员所造,沿着这一思路查证,最终指向了这一时期担任泾州刺史的抱嶷。
抱嶷是北魏安定(今泾川)石唐人,幼时入宫为宦,深得文明太后和孝文帝宠幸,年老乞归故里得允,充任泾州刺史。在此期间,参照云冈石窟形制与造像风格,在家乡建造了“化政寺石窟”。相关学者由此认为,现泾川王母宫石窟就是抱嶷所开凿的“化政寺石窟”,时间当在公元494-500年之间。据此,王母宫石窟应为陇东地区有明确记载的开凿时间最早的(造像)石窟。目前来看,这一论断似乎尚需更加缜密扎实的史料与实证,不过王母宫石窟深受云冈石窟影响且开凿于北魏晚期的结论,基本可信。
两张图足以看清《山海经》中西王母的形象。
王母宫石窟没有敷泥的雕像,颇有北魏风范。
拉近了仔细看
上了“面膜”就有点眉目不清了。
SHIKU
2
南石窟寺
陇东的泾川南石窟寺和庆阳北石窟寺是随着“七世佛”之说在中国的发扬光大应运而生的,它们不仅成了北魏“七佛窟”的代表作,而且“开创了我国七佛佛窟营造的先例”。
南石窟寺位于泾川县城东7.5公里的泾河北岸,现存5个洞窟,均坐北向南,开凿于白垩纪红砂岩上。南石窟寺创建于北魏永平三年(公元510年),与北去45公里的庆阳北石窟寺合称为"陇东石窟双明珠"。
管理所的院子里葱郁静谧,因为极少人来,石窟铁门平时都是落锁的。但年轻的文管员却很专业,介绍的头头是道。据《南石窟寺之碑》记载,南北石窟寺是由北魏泾州刺史奚康生主持开凿的南北呼应的姊妹窟,两窟均以所处的地理位置而得名。奚康生是北魏的权臣名将,曾出任过南青州、华州、泾州、相州刺史。南石窟寺正是他任泾州刺史时所建,历时三年。正如《南石窟寺之碑》碑文所说:"命匠呈奇,竞工开剖,积节移年,营构乃就。"奚康生当时一面以武力镇压僧侣叛乱,一面又大肆凿石窟,倡佛事,这既是当时社会尚佛的反映,又是武力镇压后对百姓的安抚之举及消灾祈福求得心灵解脱的一种具体行动。另外,北魏晚期临朝听政达十三年之久的胡灵太后(魏孝明帝之母,安定临泾人氏)及胡氏家族其他成员对于佛教的崇信,也给家乡南北石窟寺的开凿带来相当大的影响。
在北朝的石窟造像中,七佛为常见的题材,意即佛祖释迦牟尼之前就有成佛的圣者,其前六代的佛名依次为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逊佛、拘那含佛、迦叶佛,连同释迦牟尼佛共七佛。七佛造像历史悠久,在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等亦有类例,但形式不同,以表现七佛为主的七佛窟的出现以北石窟寺、南石窟寺为最早,开创了佛窟营造史上一种新的形制。整个十六国、北朝时期,人们都喜欢塑造七佛。是因为佛教认为,一世一劫只有一佛出世教化众生。所以,七佛就代表着七世,「七佛天中天,照明於世间」,礼拜七佛能解除众生的一切生死痛苦。有人还认为,七佛的流行包含着当时社会上对祖先的追溯,是敬祖先、敬父母的一种表现。
南石窟寺5个石窟从东往西一字排列,1号为奚康生所凿魏窟,是南石窟的主体;4号是唐窟;2、3、5号已成卒窟。南石窟1号窟高11米,宽18米,窟顶为覆斗式,方门,门上设明窗。门外有经后代补雕的二力士立像,显得气势恢宏,浑然一体。走进巨大的七佛窟,浓烈的大魏之风扑面而来,被七佛的目光所环绕,内心获得的是无比的宁静。南石窟寺发现者、著名考古学家陈万里先生曾说,“石窟外力士神赫然在望,狂奔就之,果极精美,窟内三面均有巨丈立像,余见之,惟有瞠目结舌而已。”如今步入这幽深昏暗的硕大洞窟之内,同样能体会出在摄人心魄的大佛面前自身的渺小来。
在约238平方米的洞窟内,沿窟壁于东、北、西三面雕有高约6米的七世佛立像,每尊立佛两旁各塑有3.5米高的胁侍菩萨一尊,南壁窟口两侧,各有一尊高5米的弥勒菩萨坐像。这种形制和造像内容与庆阳北石窟寺165窟基本出自一个模式,唯石窟规模略小而辅助造像亦略少于北石窟。南石窟寺1号窟是“七佛说”这一概念的形象化体现。
由于晚一年开凿,南石窟寺造像的雕琢工艺在北石窟寺的基础上明显有了改进与提高,神态尤其是衣褶的处理,显得更加自然、精致与飘逸。南石窟七尊立佛简化螺鬓,高鼻齐额,硕耳垂轮,鼓目半合,形态自然丰满,表情端庄慈祥。手掌心朝前自然端起,左手则抬起后平伸于前,掌心朝外指略弯,作号召或说法状。身披通体袈裟,垂及膝下,两袖宽大。褶叠反卷,颈项袒露,于胸前结丁字缨络,腰带作结状。衣纹雕刻精致,平直流畅,阴阳有致,层次分明,有随风飘动之感。造像的整个艺术风格淳朴实在又温文含蓄,别具一格。14尊胁侍菩萨,有石胎泥塑,也有纯泥塑。面部俊俏,体形修长,衣饰紧凑舒美,姿势活泼生动,栩栩如生,与佛的庄严神威形成鲜明的对比。南壁的两尊弥勒(交脚)菩萨头戴宝冠,身着袈裟,面庞丰满,仪态端详。右手上扬,左手置于膝头,作说法状。窟顶及墙壁则满布浮雕,有树木、山峦、飞鸟、屋舍、宝塔、飞天及佛传故事。一个情节一组画面,主题突出,人物造型优美。其雕刻手法概括简练,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SHIKU
3
罗汉洞
去罗汉洞一波三折。先是跟着导航到了罗汉洞乡,然后就失去了具体方位。好容易看到路旁有两位老大姐在唠嗑,赶紧停车打听,才知道罗汉洞平时不开的,只有过年时才开放。失望之余还是请大姐带路,只求到近前看一眼。在向导热心指点下,我们才发现刚经过的省道旁南侧有一条小路蜿蜒至山脚下,一溜儿被乱树杂草掩映的洞窟赫然半挂在崖壁上,空灵幽深,蔚为壮观,细看还会看到石胎泥塑佛像和巨型浮雕像,这便是罗汉洞,是我们错过了。心里遗憾的不行,时间又紧张,也没想着爬到半山腰再看看,便转道去了南石窟寺。
南石窟寺的文管员态度良好,有问必答,我们参观完后,无意中又问起罗汉洞,被告知可以进,且有拿钥匙人的手机号。心情一下子又激动起来,赶紧要号码打电话和对方联系,随后马上二次返回罗汉洞,没等拿钥匙的人出现,便顺着山路爬上了半山腰,到了有浮雕的洞口等候。直到这时,我们才看到,这个名为“清霄洞”的石窟外面有一道铁门,门上就有文管员的电话。真是心急则乱呢,跑了不少冤枉路,好在最终没错过。罗汉洞是收费的,每人50。我们很愿意给文物保护捐钱,并无二话。
“清霄洞”是罗汉洞石窟群的主窟,始凿于北魏,洞口处尚存石胎泥塑立佛一尊,高约6米,双手、衣物已经损坏风化殆尽,身躯雄伟高大,有北朝之风。头部相对完整,但其年代似晚于身躯主干,可能是后世修补过,有造于北魏和宋代两种说法。清光绪二十年,当地信士将这一组洞窟重修后改作道教场所,并于入口处题铭,“清霄洞”之名由此而来。
里面的窟室连绵不绝,数量众多。彼此之间有通廊互相贯通,但也有的已坍塌,仅是简单地搭了木板供通行,走上去心颤悠悠的。大部分的洞窟都已空无一物。有些墙壁上残留有部分壁画,但也都残破不全且年代较新,可以忽略,最值得一看的是方形柱子上的大型浮雕。这些立柱直达窟顶,四面皆有浮雕泥塑,相传为宋代重修时所塑,内侧两面塑佛像,损毁严重,除背光头光外,基本不存。外侧两面塑护法神将,盔甲鲜亮,威风八面,是罗汉洞石窟群的招牌。同一石窟内,窟壁亦有残留彩塑,其中西壁为说法图,东壁为莲台坐佛。
据资料记载,陈万里先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曾专门前往泾川寻找南石窟寺,在泾川时陈先生也曾到访过罗汉洞石窟。当时的罗汉洞“佛像悉新塑,且有道家神像,颇为失望。惟洞外一像,约高丈余,自是唐制。东侧一洞有等身佛像二,其一头部外廓已去其半,再剥离之,雕刻原状可见,固一极优美之佛像也。与云冈中央第二窟第三层楼上弧门东西两侧佛像面部相似。”可惜这极优美之佛像,现在已无缘得见。而“清霄洞”附近的小洞窟,因为时间关系,也无法去看了。见别人发的图,似乎里面有残留的壁画和塑像,有真正的“罗汉像”,那就留个遗憾吧。
SHIKU
4
北石窟寺
作为精美至极的佛教造像艺术圣殿,素享“陇东双璧”美誉的南、北石窟寺均开凿于北魏永平年间(公元508-512年),同为时任泾州刺史奚康生所造。据碑记北石窟寺比南石窟寺早开工一年。一千五百多年过去,当初奚刺史辖地凿造的两座石窟,在行政区划上已分属“平凉”、“庆阳”两个不同的地级市,故将北石窟寺列于“泾川石窟”目下显然已不合适,但从历史文脉来说,它们显然仍是同一个序列。
北石窟寺位于甘肃省庆阳市西南25公里处,蒲河和茹河交汇之东岸的覆钟山下,与南石窟寺的直线距离也就几十公里。但北石窟寺发现很晚,直到上世纪60年代才见诸于世,我以为,很大的一个原因也许在于它的地理位置。这是我们去北石窟寺的路上得出的结论,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了陇东乃至陕北这一带地形的复杂隐蔽,感悟当年老人家把这里当做根据地是多么的英明。自驾去一个陌生地方,自然是以导航为主,据亲测,某度和某德地图百分之九十以上还是靠谱的,只有偶尔会混乱一下,发个小脾气,当然,我们也只能跟着受苦了。
从南石窟寺去北石窟寺,应当就属于这种情况。导航选择是最近距离,指引着我们上了山,然后,就开始穿村过乡,下山上山,无休无止。几度怀疑走错了道儿,但仅容一车过的山路已不知走了多少条,退的回去吗?哭着也得勇往直前呐。不过,在挣扎崩溃的边缘,终于实地搞清了塬、墚、峁等等地理术语,读万卷书不如实地走一圈,真理。塬的四周虽然被流水强烈切割,但顶面广阔、地表平缓,保持着原始平坦面的形态,是黄土高原良好的耕作地区。看过《白鹿原》、《平凡的世界》等小说,相信对这个词一定不陌生,车走的过程中,还不时会想起少安娃说的“塬上”,只是,这“塬上”怎么会这么大呀,似乎走也走不出去了。墚是呈长条状延伸的冈岭,顶面比较狭窄、平缓。峁是顶部浑圆、斜坡陡峻的黄土丘陵。此处请尽情想象吧。与此同时,我们还发现,塬上的果树真多,苹果又红又甜,买少了。
路程省略一万字,反正到了北石窟寺门前时,都有点不敢相信是真的。165窟是北石窟寺的开山之作,也是登峰造极之作,虽说绵延亘长的覆钟山黄砂岩崖壁上,此后亦留下西魏、北周、隋唐乃至宋代密如蜂窝的续凿,但无论窟龛规模还是艺术水准,与这座庞大精美的北魏七佛窟比起来,皆难以望其项背。
这一窟有着十分宽阔的内部空间,平面略呈长方形,造像沿四壁雕凿。窟内造像主尊为过去七佛,在正壁前有三尊,左右两壁前各有两尊,此外还有十尊4米高胁侍菩萨,两尊5.8米高交脚菩萨,还有3.05米高的骑象菩萨和三头四臂的阿修罗天。窟壁还有千佛、飞天、伎乐人、佛传及佛本生故事浮雕造像110多身。北石窟寺七佛造像的风格特点十分鲜明。一方面衣纹已有北魏晚期的繁缛华丽的趋势,另一方面,佛像体格健硕、腹部微突,还未有丝毫秀骨清像的模样。尤其是面相方正、下巴宽平,风格和云冈——龙门一系同时期的造像有比较大的区别。从平视的角度来看,北石窟寺七佛身材粗壮,头颅硕大,身、首比例明显失调。但这一洞窟的营造,最主要的是要营造出宏伟、庄重、肃穆的宗教氛围。洞窟没有采用中心塔柱式,开敞式的广阔窟内空间有助于宏大题材。七佛都极其高大,高达八米。信众走进洞窟,靠近佛像跪拜,抬头仰视,从这样的视角来看,这种特殊比例就显得合适多了。菩萨高度仅及佛像高度的一半,面目清秀,略带微笑。身披帔帛,飘带于腹前穿环交叉。无论面相表情还是衣饰,都带有明显的北魏风格。
此外,北石窟寺现存窟、龛以唐代的数量最多。编号222窟是北石窟寺唐窟的典型代表。它是一个中型窟,位于窟群北端。窟内平面长方形,覆斗顶式。正壁上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的一铺五身像。在左右两壁以及窟门两侧则是满壁密布小型浅龛,数量众多,内容丰富,保存也大多完好。222窟的主佛像还被有些专家认为是武则天化身,理由是给人强烈的世俗感觉「面相圆润,细眉大眼」,显然这是当时人们依照某位活着的女性所做的雕像,而能称得上「细眉大眼」女性模样的帝王,只有武则天一人而已。240号北周窟造像丰满圆润,对隋唐造像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其挺拔尖耸的鼻梁,又带有浓郁的西域特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和南石窟寺雕像相比,北石窟寺七佛体格健硕,身材都比较粗壮。
SHIKU
5
钟山石窟
写钟山石窟意味着我们已踏上陕北大地,它位于陕西省延安市的子长县。虽然我们风程仆仆赶路,已经被山路十八拐折磨的“痛苦不堪”,但沿途能看的还是要看,这应该就是自驾者的自虐乐趣吧。
据资料称,钟山石窟又名万佛岩、普济寺、大普济禅寺、石宫寺等,始建于晋太和年间(公元366-370),历经唐、宋、金、元、明、清等千余年凿建而成。对照历史年表,这段时间显然是属于前秦政权一统北方时期,所以建于东晋的说法不知所谓,提出来请教方家。不过发掘的5个石窟中,3号窟是值得一看再看的。我们去时恰好县文物部门招待北京大员,跟着沾了一光,拍下了很多精美的塑像。窟内有大小佛像万余尊,故称万佛岩,始建于宋平治四年,其内部富丽堂皇,色彩鲜艳,刻满了四壁的万佛及菩萨、罗汉等造像,姿态神情无一重复,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成为不可多得的稀世佳作。中外学者认为,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不在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之下,专家结论为"中国最早的石窟群"及"第二个敦煌"。
主窟万佛岩呈长方形,面积为225平方米,平顶八卦莲花藻井,窟内正中有长11米,宽5.3米,高1.4米的石坛基,坛基上有3组14尊大型主体石雕,主佛像为释迦牟尼三世佛,而自在观音和地藏菩萨也是重要题材,可以看出当时人们主要崇拜的对象。主尊释迦牟尼佛结跏跌坐,坐于束腰仰莲须弥座上,右手施说法印。坛前有乘狮的文殊菩萨和乘白象的普贤菩萨,左右分别侍立迦叶和阿难,均脚踏莲座,形象逼真而生动。坛基东西两端各立一尊菩萨,坛基前后两排共八根接地连顶的方形石柱,系造窟时所留支撑顶板岩石。石柱四周和石窟四壁均密无间隙地刻满了数层浮雕,以佛教故事为主。到了明代万历年间,主窟的外壁上又被精雕了道教老子及关帝的造像,清代儒教盛行,又将孔子的造像补雕其上,从而使这一珍贵的艺术宝库呈现出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形态。当然关于孔子雕像也是有争议的,我们现场参观时,就听到不知哪一级的文物部门专家说,根据龛像上方的题记及图像特点,说孔圣人像牵强,倒更像是居士像甚至是游人留像。龛上方题记是一首诗,“霁雪山程远,寒云石洞深。汲泉怜老衲,一酌洗尘心”,图像是老者长须,头戴帽,手握佛珠,旁立侍者。究竟是谁?智者见智吧。
坛基三尊主像上面各凿有复斗形藻井,绘唐草图案。窟内雕像,全部妆彩,尤以主像群最精,均以泥金彩绘,金碧辉煌,保留千年而经久不变,令人称绝。钟山石窟保护范围之内,还分布着许多古建筑,如宋代的山门、牌坊,明代的萧寺宫、禅院、清风明月戏楼、七级密檐式砖塔、九级松岩法师浮图塔等均保存完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石窟艺术起自西晋,盛行数百年,至宋代已始衰落。而钟山到宋代却更为兴盛,它不但继承了唐代雕刻丰满圆润的写实风格,而且在造型上更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是我国雕刻艺术的一大飞跃,成为北宋石雕艺术的代表作。该窟中央佛坛上三尊大佛平静含蓄的脸庞上浮现出的一缕似有还无的笑意,便是代表。受到佛教世俗化、民间化的影响,对罗汉、天王、弟子等形象的刻画则更加接近现实,正如有专家在评价陕北石窟造像时所言,“如果说佛陀与菩萨还是仙界风貌,那么罗汉之类的雕塑则是有血有肉有个性的现实生活中的陕北大汉”。又如东壁雕刻一铺释迦佛涅槃升天图,有趣的是在涅槃佛的头部升起一朵祥云,祥云上端坐着一尊小佛像。据学者考证,这是受到中国传统升天思想的影响,表现的是释迦佛寂灭之后,灵魂升入天界。显然,这也是佛教中国化、世俗化的产物,是下层民众对佛教涅槃思想的朴素理解。
我看到台湾一位研究者这样说,“唐玄奘之后,中国佛教有了禅堂、选佛堂。修行者集中在禅堂里进行修行,禅堂里充满了修行者们各种各样的修行境界与状态。钟山石窟里千姿百态的佛教造像与禅堂里那些千姿百态的修行者不谋而合,这是其最伟大的一项成就,即具有修行的写实性,把入定以后的状况描述了出来,把真理境界的体验表达了出来。”或许,这才是对钟山石窟艺术性的最高赞誉。
以下为第五窟残留雕像,风化严重。菩萨像美得让人难以移目。当时同观赏的还有一位骑行至此的美国姑娘,一边用自己磨得破旧不堪的相机拍照,一边吸着冷气连连说,太美了!太美了!
SHIKU
6
姜氏庄园
姜氏庄园, 在陕西米脂县城东15公里的刘家峁村。中午时分,我们抓紧时间在县城吃了面皮和肉夹馍,因为这是在陕西的最后一站了,即使不饿也要吃个纪念出来。其实两样小吃味道都平庸,唯独那个馍,外皮酥脆,里面柔润,还有淡淡的葱香咸味,好吃。临走时我们想带几个不夹肉的馍,被告知卖完了,有个人一下买走十几个,算是国庆节回家的礼物,果然英雄所见略同,馍比肉吃香。
闲话打住,15公里的路程,听起来不远,走起来却是要了卿命,又是路窄弯多,上坡下坡,不知尽头。难怪姜氏庄园的主人,陕北大财主姜耀祖要历时16年亲自监修才完成这幢私宅,根本就是材料也难以运输好吗?不过到了近前,便会发现,姜氏庄园风水也是好的,背山面水,依山取势,深藏不露。庄园需翘首仰望,恍入云端。整块整块巨石将黄土山脉包裹得严严实实。山虽松疏,石是硬的。一座石砌围城,城壁只留宅门,津要又颇具威严,寨门为拱形石洞,寨墙正立面镌刻主人亲笔题写的“大岳屏藩”四个大字。据说当年院内制高点还有数门火炮护卫四方,可谓威风凛凛,且凭此可看出,全国唯一的城堡式窑洞庄园实非浪得虚名。
进得山门,盘旋而上,下院、中院、上院层层叠嶂,院外石路相连,院内暗道互通,仿佛进入一座堡垒迷宫。院中砖雕、木雕、石雕无处不在,巧夺天工,礼仪、防卫、美观、实用兼顾,堪称一绝。下院是陕北典型的窑洞四合院,硬山式大门制作精细,上悬“大夫第”匾额,标榜出主人士大夫的身份和家庭的显赫。中院大门为五脊六兽硬山顶,门楣木匾上书“武魁”二字,气势夺人,以炫耀主人叔父武举之荣。入门后东西厢房对置,主人用于待客和社交活动,即便马棚也十分阔绰,石壁上隐藏着的一排排拴马石扣,彰显了主人的巧思和豪气。拾阶而上至上院,便是内宅,正面为垂花门,青瓦卷棚顶,四柱双层门,雀替、门楣等制作华丽。进入垂花门是陕北地区最高等级的“明五、暗四、六厢窑”式窑洞院落,开合舒展,错落有致,穿廊抱厦,十字砖墙,东西对称,窑洞窗棂雕刻精美,无有一处重复。院后高墙,天造城垣。除以院落,全为粮仓。一个粮仓存粮50石,十余个粮仓暗藏各处,即便内里人也难知底细。乡人依稀记得,每逢荒年,姜耀祖就会主动开仓放粮,接济贫困之余,也赢得了声望。这和院落中随处可见的被刻在木匾等处的诗书礼仪箴言相辅相成,体现了主人的远见和追求。
从上院暗道或院落对面的甬道,都可以登上庄园最高处,看清全貌。庄园后及两侧依着黄土高坡,庄园前是沟壑和高坡,植被丰富。真正做到了外不可侵入,内则插翅难飞。整个庄园与自然相协调,又符合传统风水理念,这在一百四十余年前闭塞的深山沟里,已实属难得。
JIANG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