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烽火探游 骊山驴友会户外运动俱乐部
客服热线: -

烽火探游 骊山驴友会户外运动俱乐部

陕西旅游集散中心临潼分公司 西安市临潼区生力中心城1栋公寓502室

黄河岸边 踏千年古道 大梯子崖 [复制链接]

骊山拍客 2970 152 倒序浏览
骊山拍客
话题: 516
回复: 8697
楼主
本话题最后由 作者 于 2019-12-24 13:22 编辑

说它险峻,是因为大梯子崖在黄河岸边的悬崖峭壁上,由人工凿出的一条“之”字形的石梯古道。石阶宽度在1.5米~2米之间,长短高低不一,石梯高度有120多米。鸟瞰大梯子崖的整体形态,宛如在一块竖长的石头上雕刻出365个台阶一样,险峻震撼。山顶曾有北魏时屯兵修筑的倚梯城。
      在我看来,大同云冈石窟-龙门大梯子崖-洛阳龙门石窟,三者应该有渊源,有联系……
骊山拍客
话题: 516
回复: 8697
沙发



北魏,云冈石窟的开凿从文成帝和平初(460年)起,一直延续至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止,前后60多年。此后的东魏、北齐、隋及初唐,平城改为云中郡恒安镇治。 [5] 
唐代,据金皇统七年(1147年)曹衍撰《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记》载:"贞观十五年(641年),守臣重建";唐慧祥撰《古清凉传》卷上(古今胜迹三)记载,当时有一位俨禅师"每在恒安修理孝文石窟故像……以咸亨四年(673年)终于石室"。初唐以后,平城呈现萧条景象,云冈石窟的建设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未有大项工程。
骊山拍客
话题: 516
回复: 8697
板凳
龙门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3年)前后,后来,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

骊山拍客
话题: 516
回复: 8697
地板
根据《魏书》记载,龙门石窟开凿于云冈石窟之后。自古以来,龙门山色被列入洛阳八大景之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石窟就开凿于山水相依的峭壁间。它始凿于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都洛阳前后。当时孝文帝深感国都偏于北方不利于统治,而地处中原的洛阳自然条件优越,于是在公元493年迁都洛阳,同时拉开了营建龙门石窟的序幕。这一时期北魏统一北方,外来的宗教佛教成为思想统治的精神支柱。为了控制中原地区,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将国都平城(今山西大同)迁于洛阳。龙门石窟始建于北魏太和年间、迁都洛阳的前几年。此后在东魏与西魏、北齐与北周、隋、唐、五代、北宋、明都有修复和续作,其中以北魏和唐代的开凿活动规模最大,长达150年之久。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仅占10%左右。

 据相关资料记载,此石梯年代久远,最早可追溯到北魏时期。

据民国版《乡宁县志》“山川考”记载:倚梯城,百一十里,西绝壁百余丈,在黄河大梯子崖上。“古迹考”记载:倚梯城,即倚梯崖,魏孝文帝(公元467年—499年)西巡至此勒石。时太和二十二年(498年)。见龙门碑记。“金石记”记载:禹庙碑,后魏太和十九年,旧在梯子崖。《元和郡县图志》慈州昌宁县载“倚梯故城,在县西南一百五十里……其西南角即龙门之上口也,以城在高岭,非倚梯不得上,因以为名。城中有禹庙,后魏孝文帝西巡,至此立碑。”

昌宁县为乡宁县旧称,慈州为现在吉县。而梯子崖区域历史上一直属乡宁管辖,1971年区划变更,划归河津。由此可见,此石梯北魏时已有,为倚梯城的主要通道。


        综上所述:大梯子崖开凿时间刚好在云岗石窟和龙门石窟中间,极有可能大梯子崖是北魏时期为了在黄河龙门开凿石窟而修建,因黄河龙门地势险要,两岸山势陡峭,黄河从中间流过,很适合开凿石窟,建好大梯子后,可能由于山体原因或其它原因而放弃了,后选址今洛阳伊河岸边的龙门山修建,今洛阳龙门石窟的名字由来也可能取自黄河龙门。
      以上只是骊山拍客的猜测,具体原因有待历史考证

骊山拍客
话题: 516
回复: 8697
5楼
骊山拍客
话题: 516
回复: 8697
6楼
骊山拍客
话题: 516
回复: 8697
7楼
骊山拍客
话题: 516
回复: 8697
8楼
骊山拍客
话题: 516
回复: 8697
9楼
骊山拍客
话题: 516
回复: 8697
10楼
评论请先登录注册
精彩话题推荐
绑定手机
×
图片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