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寨风云—石堡寨与牛心寨
“秦晋分疆处,雄关古意多”,壶口至龙门的黄河峡谷段,两岸峭壁耸立,中有黄河天堑,为秦晋天然屏障,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历代王朝为了固边,曾在沿线设有“总管府”、“慈马戍”、“司侯司”、“巡检司”等军政机构。清时,还在黄河东岸筑起长城,阻止西捻军过河。
据考证,历史上发生在壶口一带的军事活动颇多。
春秋时,晋国为了谋图关中平原,曾与河西黄龙山的狄人两次大战采桑(今壶口附近的小船窝),有采桑之战。
东晋时期,羌族首领姚襄,在黄河沿岸筑姚襄城(今河东南村坡),待机进犯关中。
南北朝末期,姚襄城为北周滩头阵地,阻止北齐西渡黄河。
隋开皇十三年(617),唐公李渊率军进壶口,“滨之民献舟者日益百数”,继而攻取长安。
南宋末年,蒙古军取坊州,越黄龙山由圪针滩渡黄河,从金人手中夺回隰州(今山西隰县)。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元惠宗(顺帝)残余势力退出北京,为便于渡河西逃在壶口龙槽两岸凿石栽桩架设铁索桥,号称“黄河飞桥”,今遗迹犹存。
明崇祯三年(1630)李自成起义军乘黄河结冰时,由壶口一带过“冰桥”,攻克山西吉县。
清末,转战陕北一带的西捻军,于同治五年(1866)由梁王张宗禹统率,在西龙王辿强渡黄河冰桥,越吕梁山,救援东捻军。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阎锡山在日军威逼下,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率残部由山西太原退至壶口东岸南村坡,和西岸桑柏村以及宜川秋林一带,并在原铁索桥址架设渡兵铁索桥。
残存至今的军事遗址主要有清长城,建于同治五年至十一年(1866~1872), 南村坡与马粪滩、小船窝、蛤蟆滩、阁楼柴寸石堡寨、牛心古寨等。
石堡寨,位于壶口瀑布上游云岩河入黄河口处,三面临空,东侧峭崖壁立,俯视黄河,西面坡陡沟深,与牛心寨隔河相望,互为犄角,传宋金时所建,蒙古与金血战于此,清时西捻军曾据此与清军对峙。
石堡寨高于牛心寨,地形更加险峻。《宜川县志》记载:“黄河流其东,云岩河绕其西、南、北,三面临崖,壁立如削。”石堡寨依山就势,岩体缺口砌以石块,墙厚数尺,高丈有余,现存堡门、堡墙及片石窑洞数孔。南北狭长,寨门位于南端,上窄下宽,门洞居中而开,寨院内石窑倾废,圪针丛生。北端最突出的是两座碉台,大的制高瞭望,小的扼守进堡小径。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宜川县志》载:“石堡山,在县东百里,属汾川里,黄河流其东,云岩河绕其西南北三面,壁立如削,今修为寨。牛心山,在县东九十里,属汾川里,紧连石堡,云岩河环绕四面,今修为寨。”明代崇祯阁臣惠世扬被革职还乡,曾游牛心山并有诗曰:“牛心突起阁楼前,舞凤回鸾势蔚然。峡束云岩苔径断,霞妆石堡雨痕鲜。老来拟泛河东棹,兴尽愁看塞北烟。载酒丹阳思更远,杞人何事独忧天。”
石堡寨上发现一块《重修关圣庙碑记序》载:“石堡门楼,旧有关圣帝君庙,但代远年深,湮风雨之摧残已久,柱折梁崩,庙貌之毁坏不堪。同治六年三月,回匪窜入宜境,九月扰于汾里,南北二原居民逃窜无处,躲闪上高窑入深谷,灾难难免,伤人口,掳牲畜衣服,人之憔悴,如坐涂炭。不意,回匪既去,长毛又来。十月,冰桥已凝,二十三日渡河。二贼既去,世事如何?谁料,土匪游勇闻风而起。七年、八年连年不断,宜邑土寨破坏大半,人民伤损十有二三。居斯寨者,老幼安然,财物保全。是虽地势之险固使然,仰以神灵之默佑乃尔也。”
民国县志载:“石堡山,一名石堡寨,同治七八年回匪扰乱,此山未破。”“牛心山,一名牛心寨,东北紧连石堡山,中隔云岩河,距百余步,回贼乱时,亦居民甚众,仰石堡为保障,两寨有唇齿之形。”此记载于碑刻相互印证了那段历史。
清同治七年(1868年)秋,利壁(今延长县罗子山乡利壁村)人、曾任湖南益阳县丞的赵一心带团勇五六十人,由县城搬运其父灵柩,路遇回军,回兵打开棺材,掷骨于野。赵一心辱愤填胸,与回军约定次日决斗。他自柴村上塬,叩开石堡寨。团头王文堪率团赴援,酣战之际,石堡团勇却望风披靡,临阵脱逃,将赵一心后方暴露,赵一心战死,其弟、候选巡检赵好古受伤,但利壁民团众志成城,变阵应对,相持一日,回军退走。这是宜川团勇与回军进行的最激烈一役。民国人士说:“回贼乱宜,所持者刀矛剑戟,火器少有,闾阎随地修堡筑寨,各自为首。贼数攻之而不克者,如石堡寨…牛心寨。”但入民国,“土匪顽强更甚,兼持快枪,土寨不足保护,乡民宁可野居而不复上寨。”
牛心寨,清编《宜川县志》卷一《方舆志》载:“牛心山,在县东九十里,属汾川里,紧连石堡,云岩河环绕四面,今修为寨。”与牛心寨犄角相倚的为吉安堡,即石堡寨,也称西井湾堡寨或西井湾城址。
《宋史纪事本末》记载:“宋宁宗嘉定十五年壬午冬十月,蒙古木华黎取金河中,所过州县皆下。时金于牛心寨侨治吉州事,木华黎自隰州攻之,知州杨贞令妻孥先坠崖,己从之,皆死。木华黎入寨,留兵守之。”
这就是南宋末年,蒙古部落和金国在宜川县月寸、骠骑、柴寸一带发生的著名战役—牛心寨之战。公元1217年(金兴定元年),蒙古太师木华黎率兵十万攻打金国的河中郡(今山西省隰县一带)。镇守隰县的隰吉便宜经略使杨贞督兵力战,但寡不敌众,只好退守吉州(今吉县)。因吉州屡遭兵燹,城垣塌毁,不利固守,杨贞于1222年在云岩河入黄河口的月寸村下,选择要塞,修筑“牛心寨”,抵挡蒙军的再次犯境。由于“牛心寨”地势险峻,易守难攻,木华黎久攻不下,便从陕西富县、延安等地增调兵力加强围攻。首先突破了与主寨犄角相倚的吉安堡(石堡寨),使“牛心寨”首尾受击。相持数日,寨内兵将伤亡殆尽,矢尽粮绝,杨贞眼看回天无力,最后亲自焚毁“牛心寨”,扑河殉职。这场旷日持久的血战,以杨贞全军覆没而告终。杨贞死后,尸体浮上水面,门人张安石收尸葬于吉州南村麻库掌(今吉县克难坡麻库掌)。后人缅怀其志节,在墓地建祠祭祀。
阁楼有平坦的残塬,农耕时代应当尚称富足。旧志云:“阁楼集,县东北九十里,每年二月初四起会,十七日止会。邑人呼为牛市集,实则为之一会耳。”牵儿带女,吆牛赶猪,捏码子讨价还价的热闹集市被蝗虫般的兵匪席卷一空。平头百姓盼的只是一碗捞面能从开春吃到过年,但纷乱的马蹄时不时踢翻无辜草民的墙垣和饭碗。塬下的黄河多像一条宽厚的扯面,守着它,陕北父老却饿了不知多少辈肚子。狼奔豕突,遍地狼烟,这山高皇帝远的僻域也未能幸免。
历史风云变幻莫测,朝代更迭风起云涌,战乱兵匪掳掠惊扰,宜川大地苦难深重,广大百姓饱受蹂躏,正是由于战乱,这些寨子才应运而建。黄河岸边的这些古寨,一次次地成为凄风苦雨里当地百姓的庇护所。
昔时的战乱史马蹄声已远去,留下了这满目苍夷的古寨,守望在黄河岸边千百年,历史凝固在这里,沧桑浓缩在这里,成为战争历史的遗迹,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让我们铭记历史,继承好和保护好这些文物古迹和文化遗产。
{{el.itemTitle}}
{{el.itemStyleClassTitle}}
{{el.itemStyleClassTitle}} {{el.itemStyleClass2Titles}}
古寨风云—石堡寨与牛心寨
“秦晋分疆处,雄关古意多”,壶口至龙门的黄河峡谷段,两岸峭壁耸立,中有黄河天堑,为秦晋天然屏障,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历代王朝为了固边,曾在沿线设有“总管府”、“慈马戍”、“司侯司”、“巡检司”等军政机构。清时,还在黄河东岸筑起长城,阻止西捻军过河。
据考证,历史上发生在壶口一带的军事活动颇多。
春秋时,晋国为了谋图关中平原,曾与河西黄龙山的狄人两次大战采桑(今壶口附近的小船窝),有采桑之战。
东晋时期,羌族首领姚襄,在黄河沿岸筑姚襄城(今河东南村坡),待机进犯关中。
南北朝末期,姚襄城为北周滩头阵地,阻止北齐西渡黄河。
隋开皇十三年(617),唐公李渊率军进壶口,“滨之民献舟者日益百数”,继而攻取长安。
南宋末年,蒙古军取坊州,越黄龙山由圪针滩渡黄河,从金人手中夺回隰州(今山西隰县)。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元惠宗(顺帝)残余势力退出北京,为便于渡河西逃在壶口龙槽两岸凿石栽桩架设铁索桥,号称“黄河飞桥”,今遗迹犹存。
明崇祯三年(1630)李自成起义军乘黄河结冰时,由壶口一带过“冰桥”,攻克山西吉县。
清末,转战陕北一带的西捻军,于同治五年(1866)由梁王张宗禹统率,在西龙王辿强渡黄河冰桥,越吕梁山,救援东捻军。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阎锡山在日军威逼下,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率残部由山西太原退至壶口东岸南村坡,和西岸桑柏村以及宜川秋林一带,并在原铁索桥址架设渡兵铁索桥。
残存至今的军事遗址主要有清长城,建于同治五年至十一年(1866~1872), 南村坡与马粪滩、小船窝、蛤蟆滩、阁楼柴寸石堡寨、牛心古寨等。
石堡寨,位于壶口瀑布上游云岩河入黄河口处,三面临空,东侧峭崖壁立,俯视黄河,西面坡陡沟深,与牛心寨隔河相望,互为犄角,传宋金时所建,蒙古与金血战于此,清时西捻军曾据此与清军对峙。
石堡寨高于牛心寨,地形更加险峻。《宜川县志》记载:“黄河流其东,云岩河绕其西、南、北,三面临崖,壁立如削。”石堡寨依山就势,岩体缺口砌以石块,墙厚数尺,高丈有余,现存堡门、堡墙及片石窑洞数孔。南北狭长,寨门位于南端,上窄下宽,门洞居中而开,寨院内石窑倾废,圪针丛生。北端最突出的是两座碉台,大的制高瞭望,小的扼守进堡小径。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宜川县志》载:“石堡山,在县东百里,属汾川里,黄河流其东,云岩河绕其西南北三面,壁立如削,今修为寨。牛心山,在县东九十里,属汾川里,紧连石堡,云岩河环绕四面,今修为寨。”明代崇祯阁臣惠世扬被革职还乡,曾游牛心山并有诗曰:“牛心突起阁楼前,舞凤回鸾势蔚然。峡束云岩苔径断,霞妆石堡雨痕鲜。老来拟泛河东棹,兴尽愁看塞北烟。载酒丹阳思更远,杞人何事独忧天。”
石堡寨上发现一块《重修关圣庙碑记序》载:“石堡门楼,旧有关圣帝君庙,但代远年深,湮风雨之摧残已久,柱折梁崩,庙貌之毁坏不堪。同治六年三月,回匪窜入宜境,九月扰于汾里,南北二原居民逃窜无处,躲闪上高窑入深谷,灾难难免,伤人口,掳牲畜衣服,人之憔悴,如坐涂炭。不意,回匪既去,长毛又来。十月,冰桥已凝,二十三日渡河。二贼既去,世事如何?谁料,土匪游勇闻风而起。七年、八年连年不断,宜邑土寨破坏大半,人民伤损十有二三。居斯寨者,老幼安然,财物保全。是虽地势之险固使然,仰以神灵之默佑乃尔也。”
民国县志载:“石堡山,一名石堡寨,同治七八年回匪扰乱,此山未破。”“牛心山,一名牛心寨,东北紧连石堡山,中隔云岩河,距百余步,回贼乱时,亦居民甚众,仰石堡为保障,两寨有唇齿之形。”此记载于碑刻相互印证了那段历史。
清同治七年(1868年)秋,利壁(今延长县罗子山乡利壁村)人、曾任湖南益阳县丞的赵一心带团勇五六十人,由县城搬运其父灵柩,路遇回军,回兵打开棺材,掷骨于野。赵一心辱愤填胸,与回军约定次日决斗。他自柴村上塬,叩开石堡寨。团头王文堪率团赴援,酣战之际,石堡团勇却望风披靡,临阵脱逃,将赵一心后方暴露,赵一心战死,其弟、候选巡检赵好古受伤,但利壁民团众志成城,变阵应对,相持一日,回军退走。这是宜川团勇与回军进行的最激烈一役。民国人士说:“回贼乱宜,所持者刀矛剑戟,火器少有,闾阎随地修堡筑寨,各自为首。贼数攻之而不克者,如石堡寨…牛心寨。”但入民国,“土匪顽强更甚,兼持快枪,土寨不足保护,乡民宁可野居而不复上寨。”
牛心寨,清编《宜川县志》卷一《方舆志》载:“牛心山,在县东九十里,属汾川里,紧连石堡,云岩河环绕四面,今修为寨。”与牛心寨犄角相倚的为吉安堡,即石堡寨,也称西井湾堡寨或西井湾城址。
《宋史纪事本末》记载:“宋宁宗嘉定十五年壬午冬十月,蒙古木华黎取金河中,所过州县皆下。时金于牛心寨侨治吉州事,木华黎自隰州攻之,知州杨贞令妻孥先坠崖,己从之,皆死。木华黎入寨,留兵守之。”
这就是南宋末年,蒙古部落和金国在宜川县月寸、骠骑、柴寸一带发生的著名战役—牛心寨之战。公元1217年(金兴定元年),蒙古太师木华黎率兵十万攻打金国的河中郡(今山西省隰县一带)。镇守隰县的隰吉便宜经略使杨贞督兵力战,但寡不敌众,只好退守吉州(今吉县)。因吉州屡遭兵燹,城垣塌毁,不利固守,杨贞于1222年在云岩河入黄河口的月寸村下,选择要塞,修筑“牛心寨”,抵挡蒙军的再次犯境。由于“牛心寨”地势险峻,易守难攻,木华黎久攻不下,便从陕西富县、延安等地增调兵力加强围攻。首先突破了与主寨犄角相倚的吉安堡(石堡寨),使“牛心寨”首尾受击。相持数日,寨内兵将伤亡殆尽,矢尽粮绝,杨贞眼看回天无力,最后亲自焚毁“牛心寨”,扑河殉职。这场旷日持久的血战,以杨贞全军覆没而告终。杨贞死后,尸体浮上水面,门人张安石收尸葬于吉州南村麻库掌(今吉县克难坡麻库掌)。后人缅怀其志节,在墓地建祠祭祀。
阁楼有平坦的残塬,农耕时代应当尚称富足。旧志云:“阁楼集,县东北九十里,每年二月初四起会,十七日止会。邑人呼为牛市集,实则为之一会耳。”牵儿带女,吆牛赶猪,捏码子讨价还价的热闹集市被蝗虫般的兵匪席卷一空。平头百姓盼的只是一碗捞面能从开春吃到过年,但纷乱的马蹄时不时踢翻无辜草民的墙垣和饭碗。塬下的黄河多像一条宽厚的扯面,守着它,陕北父老却饿了不知多少辈肚子。狼奔豕突,遍地狼烟,这山高皇帝远的僻域也未能幸免。
历史风云变幻莫测,朝代更迭风起云涌,战乱兵匪掳掠惊扰,宜川大地苦难深重,广大百姓饱受蹂躏,正是由于战乱,这些寨子才应运而建。黄河岸边的这些古寨,一次次地成为凄风苦雨里当地百姓的庇护所。
昔时的战乱史马蹄声已远去,留下了这满目苍夷的古寨,守望在黄河岸边千百年,历史凝固在这里,沧桑浓缩在这里,成为战争历史的遗迹,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让我们铭记历史,继承好和保护好这些文物古迹和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