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明山寻古
——天明山纪事之一
孙兴盛
开始认识天明山,是半个世纪以前的事。
那年我虚龄20岁,被县教育局派往灞源镇中心小学任教。山外的教师占全校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二,我们大约一个月回一次家。去时,一条扁担担着我的铺盖行李,从倒勾峪进了山;回时,一位老教师约我走一条捷径——横穿天明山。
从灞源镇到我们家,一走60里,基本上穿越了天明山的中部。也许是这位老教师博学,也许他想显示对这条路线非常熟悉,于是,沿途给我讲了许多有关天明山的人文和景物,其中不乏王莽赶刘秀的故事。什么刘秀写字呀,什么刘秀上马石呀,护驾沟呀,还有什么万军回呀……一条一条的,头头是道,听得我着实入了迷。
在家待了一天,第二天我一个人又从原路回校,我想仔细地寻找历史的遗迹。
要走这条路,出了我们村,就得进刘家山。倒底是刘秀从这儿走了一遍,才将此地命名刘家山,还是先有刘家山,因王莽追赶太紧,他慌不择路一头钻进了这条山沟。我不得而知。
西汉末年那场篡位斗争非常惨酷。只要是汉室后裔,只要是刘家的种,王莽绝不放过,定要赶尽杀绝。一个年仅14岁的孩子,被奸臣追得死里逃生,能不气愤吗?加上从长安城逃出一路奔波,又饥又饿,又累又乏,刚进刘家山转过一个弯,避过了追兵的视线,就在一处悬崖峭壁上写下了诅咒和泄愤的话。这是很容易理解的。于是,这里留下了一处遗址——刘秀写字处。
小时候,我曾和伙伴们在刘家山撅过野菜,这里的地形我是十分熟悉的,小小的心灵里早就灌入了“刘秀写字”这个永不磨灭的印象。我们曾一起观察过刘秀一只脚踩在路边大石头上留下的巨形脚印,把自个儿一个普通小民的“肉体凡脚”拓在皇上刘秀的脚印上,当然是石头脚印内边可以放四个小脚;我们也曾想像刘秀写字的时候,另一只脚肯定登在峭壁的某一个地方,那上边确实留有同样大的一个脚印。不过我们个儿太小,那略有斜度的石崖上到底有没有脚印,谁也不曾看到过。我们还在想,刘秀是用什么笔把字写到石头上去的?为什么竟然留下了很深的印痕呢?他生了气,会写出什么字来?20岁以后的我,求知欲望十分强烈,借往返刘家山的机会,我一定要弄个水落石出。
这一日,我站在传说的遗址下边,很希望爬上去看个明白。恰巧我儿时的伙伴要进山砍柴,我就提议让他替我搭人梯,我踏着他的肩膀,让他把我扛起来。扛起来恰好能看到写的是什么字。也许因为年代久远,风吹日晒,雨雪剥蚀,字迹还真的看不清。于是,我顺着当年石匠錾下的阴沟,一笔一笔地触摸,终于发现一句比较完整的话:“山西行省吏官行事太短……”这一下立即打消了我十多年的认知。这怎么能是刘秀写的字呢?西汉时,绝对不会有“行省”这个词儿出现。在我的印象里,“行省”二字有可能在金、元时期才会有,那时,刘秀还没出世呢!那么,“刘秀写字”的传说就有讹误了。
我顺着刘秀当年曾走过的山路继续前行。翻过“低鞍梁”,走过黄沙岭,再转过一个大弯,来到了一个叫上马石的地方。这儿沟大林深,终日见不到太阳。向山上望去,烟雾缭绕,看不到山头,只见黑魆魆的几道山谷,被岚蔼笼罩,阴森恐怖。观周围的山林,笔直的铁杆松树布满山坡,夹着黑色的杂木,遮天蔽日。一阵风吹来,林间海啸如狂风疾吼,吱呜作响。我硬着头皮向前走了几步,来到上马石边。这是一个庞然大物,横在大路边,东西窄,南北长,厚约三米,石上布满青苔,夹有蓝白色石花。靠大路一边阴刻“光武帝上马石”几个大字。我忽然想到了那则民间故事,说的是刘秀跑到这里,听到满山谷都是王莽大军的呐喊声,一时吓得发抖颤索,几欲昏迷,位于三齿炉的天明寺神灵显圣,立即在刘秀站立的地方,闪出一块巨石,并派出坐骑黑虎救驾,但又恐黑虎惊吓了刘秀,命其摇身一变,一匹白马摆着尾巴昂头站在大石旁边。冥冥之中又有仙音传来:“我主,速速上马!”刘秀忽然精神一振,踏上巨石,翻身上马,随着神马飘空而东,摆脱了王莽的大军,进入另一条沟道。后来光武帝洛阳登基,不忘神灵救他脱难,就封这块石头叫“上马石”,封白马经过的沟道叫“护驾沟”。
离开上马石,转一个弯到了护驾沟。这个谷名也是刘秀登基后封给的。我沿沟道中间的麻石大路,斜斜而下,阳光明媚,树木蓊郁,秋庄稼绿荫一片,大树后一户瓦房人家,主人邀我歇息喝水,我就踅了过去。忽然问起天明山的主峰,主人告诉我:这护驾沟的顶端就是,一个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名字——将军帽,从此在我的脑海里永远定格!
出了护驾沟,东行不远,就到了万军回,这是刘秀在天明山又一个传说地了。
我只想把天明山中部的情况弄清楚,所以后来一连又走了好多回。
自从离开灞源小学,再也没走过天明山的中部,但天明山的上畔,我当农民时,悠悠绵绵地跑了20多年,她让我永远永远地刻在了心中。
2009.8.7 于西安昌仁里
{{el.itemTitle}}
{{el.itemStyleClassTitle}}
{{el.itemStyleClassTitle}} {{el.itemStyleClass2Titles}}
天明山寻古
——天明山纪事之一
孙兴盛
开始认识天明山,是半个世纪以前的事。
那年我虚龄20岁,被县教育局派往灞源镇中心小学任教。山外的教师占全校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二,我们大约一个月回一次家。去时,一条扁担担着我的铺盖行李,从倒勾峪进了山;回时,一位老教师约我走一条捷径——横穿天明山。
从灞源镇到我们家,一走60里,基本上穿越了天明山的中部。也许是这位老教师博学,也许他想显示对这条路线非常熟悉,于是,沿途给我讲了许多有关天明山的人文和景物,其中不乏王莽赶刘秀的故事。什么刘秀写字呀,什么刘秀上马石呀,护驾沟呀,还有什么万军回呀……一条一条的,头头是道,听得我着实入了迷。
在家待了一天,第二天我一个人又从原路回校,我想仔细地寻找历史的遗迹。
要走这条路,出了我们村,就得进刘家山。倒底是刘秀从这儿走了一遍,才将此地命名刘家山,还是先有刘家山,因王莽追赶太紧,他慌不择路一头钻进了这条山沟。我不得而知。
西汉末年那场篡位斗争非常惨酷。只要是汉室后裔,只要是刘家的种,王莽绝不放过,定要赶尽杀绝。一个年仅14岁的孩子,被奸臣追得死里逃生,能不气愤吗?加上从长安城逃出一路奔波,又饥又饿,又累又乏,刚进刘家山转过一个弯,避过了追兵的视线,就在一处悬崖峭壁上写下了诅咒和泄愤的话。这是很容易理解的。于是,这里留下了一处遗址——刘秀写字处。
小时候,我曾和伙伴们在刘家山撅过野菜,这里的地形我是十分熟悉的,小小的心灵里早就灌入了“刘秀写字”这个永不磨灭的印象。我们曾一起观察过刘秀一只脚踩在路边大石头上留下的巨形脚印,把自个儿一个普通小民的“肉体凡脚”拓在皇上刘秀的脚印上,当然是石头脚印内边可以放四个小脚;我们也曾想像刘秀写字的时候,另一只脚肯定登在峭壁的某一个地方,那上边确实留有同样大的一个脚印。不过我们个儿太小,那略有斜度的石崖上到底有没有脚印,谁也不曾看到过。我们还在想,刘秀是用什么笔把字写到石头上去的?为什么竟然留下了很深的印痕呢?他生了气,会写出什么字来?20岁以后的我,求知欲望十分强烈,借往返刘家山的机会,我一定要弄个水落石出。
这一日,我站在传说的遗址下边,很希望爬上去看个明白。恰巧我儿时的伙伴要进山砍柴,我就提议让他替我搭人梯,我踏着他的肩膀,让他把我扛起来。扛起来恰好能看到写的是什么字。也许因为年代久远,风吹日晒,雨雪剥蚀,字迹还真的看不清。于是,我顺着当年石匠錾下的阴沟,一笔一笔地触摸,终于发现一句比较完整的话:“山西行省吏官行事太短……”这一下立即打消了我十多年的认知。这怎么能是刘秀写的字呢?西汉时,绝对不会有“行省”这个词儿出现。在我的印象里,“行省”二字有可能在金、元时期才会有,那时,刘秀还没出世呢!那么,“刘秀写字”的传说就有讹误了。
我顺着刘秀当年曾走过的山路继续前行。翻过“低鞍梁”,走过黄沙岭,再转过一个大弯,来到了一个叫上马石的地方。这儿沟大林深,终日见不到太阳。向山上望去,烟雾缭绕,看不到山头,只见黑魆魆的几道山谷,被岚蔼笼罩,阴森恐怖。观周围的山林,笔直的铁杆松树布满山坡,夹着黑色的杂木,遮天蔽日。一阵风吹来,林间海啸如狂风疾吼,吱呜作响。我硬着头皮向前走了几步,来到上马石边。这是一个庞然大物,横在大路边,东西窄,南北长,厚约三米,石上布满青苔,夹有蓝白色石花。靠大路一边阴刻“光武帝上马石”几个大字。我忽然想到了那则民间故事,说的是刘秀跑到这里,听到满山谷都是王莽大军的呐喊声,一时吓得发抖颤索,几欲昏迷,位于三齿炉的天明寺神灵显圣,立即在刘秀站立的地方,闪出一块巨石,并派出坐骑黑虎救驾,但又恐黑虎惊吓了刘秀,命其摇身一变,一匹白马摆着尾巴昂头站在大石旁边。冥冥之中又有仙音传来:“我主,速速上马!”刘秀忽然精神一振,踏上巨石,翻身上马,随着神马飘空而东,摆脱了王莽的大军,进入另一条沟道。后来光武帝洛阳登基,不忘神灵救他脱难,就封这块石头叫“上马石”,封白马经过的沟道叫“护驾沟”。
离开上马石,转一个弯到了护驾沟。这个谷名也是刘秀登基后封给的。我沿沟道中间的麻石大路,斜斜而下,阳光明媚,树木蓊郁,秋庄稼绿荫一片,大树后一户瓦房人家,主人邀我歇息喝水,我就踅了过去。忽然问起天明山的主峰,主人告诉我:这护驾沟的顶端就是,一个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名字——将军帽,从此在我的脑海里永远定格!
出了护驾沟,东行不远,就到了万军回,这是刘秀在天明山又一个传说地了。
我只想把天明山中部的情况弄清楚,所以后来一连又走了好多回。
自从离开灞源小学,再也没走过天明山的中部,但天明山的上畔,我当农民时,悠悠绵绵地跑了20多年,她让我永远永远地刻在了心中。
2009.8.7 于西安昌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