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里,过年就是回到农村老家,看着家中的大人们,一锤一锤的夯打着年糕,而年幼的自己只能在一旁傻傻的看着,边看边幻想着,自己要一个人吃完所有年糕,然而根本吃不了多少。
还记得,以前到了腊月十几,就要开始赶集了,跟着父母到集市上,这时候的父母相比往日感觉大方的许多,花棉袄加上一把玩具枪还有各种各样的烟花爆竹。
手里拎着大包小包的年货,尽管小手感觉已经不够用,但是还是会紧紧的抱着自己怀中的玩具枪,并且觉得,集市上的人都在羡慕着自己,有一把玩具枪。
还记得,小时候最爱的就是老家的咸肉了。若是乡下养了猪,那就再开心不过。过年杀猪对于农村人来讲是件大事,在自家门口的小院内架上一口大锅,左邻右舍的乡亲们都会赶来帮忙,有的帮着磨刀,有的帮着架柴,然后各家的男人们就会一起把猪按倒在地然后捆绑起来。
这样热闹的场面会持续好几天,家家户户宰羊杀猪,乡里乡亲们一块儿协作完成,并且不计报酬,不过主人家为了感谢乡里乡亲的帮忙都会摆上一桌请帮忙的乡亲们好好的吃上一顿,以表示答谢。
还记得那时候家中的老人总有一个大木桶,里面不时的飘出阵阵酸甜的味道。这是农家人都会酿造的米酒,预备好酒曲,煮一锅香喷喷的糯米饭。经过晾、拌、压等多道工序后,一股脑滴倒进酒坛,闷实盖紧,就坐等发酵了。不过要照顾到家中的孩子,所以酿造的米酒并不会发酵太多时间,免得家中小孩喝醉,只是稍微透出一点酒香,味道酸甜可口。
还记得,腊月二十四,那场怎么逃也逃不过的大扫除,这绝对是过年前最难熬的一关啦,这天是不能出去玩的,小孩子在其他地方帮不上忙,就被父母抓去大扫除。
要把家里所有的桌椅板凳、柜子、窗户玻璃擦洗干净,攀高爬低的,最关键的是小手冻得那叫一个红扑扑的。
和北方的蒸花嬷嬷不一样,在我们当地的习俗更多是捏团子,这时候会把肉剁成肉馅,然后抹上各种各样的调料,一起搅拌均匀挤成丸子,在裹上一层糯米,上笼屉开蒸,蒸好的团子经营剔透,表面像水晶一样泛着光泽。
一般到了二十七八的时候就可以开始放鞭炮了。有些胆子大的,把鞭炮拆开把里面的火药取出来,制作成最大的鞭炮,叫雷子!然后直接点燃,就像放电影里的手榴弹一样响,别提多炫酷!现在想起来,真是后怕。
还记得,大年三十,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全家人一起去祭祖。
还记得,年三十那一顿,是一年中最丰盛的那一整天,妈妈都是围着厨房在转,拔鸡毛,杀鱼,家里的各种锅统统用上,小灶里炖着红烧肉,中锅里焖着猪蹄,大锅里煮着整鸡,整个房间都飘着肉味。几乎所有肉类都齐聚了,不带一点作弊,全部实打实
最后即使大鱼大肉撑得吃不下,奶奶也会让我再吃一口年夜“饭”。年夜饭中一般都会放入几颗红豆,寓意来年红红火火,也一定会留下一碗饭,讨个“年年有余粮”的彩头。
当然,年夜饭必备菜单还有如意菜(称心如意);红烧鱼(年年有余);肉圆(团团圆圆);水芹百叶(百年长寿、路路通)..还记得,大年三十晚痴痴地盼着春节联欢晚会那时候,春节联欢晚会地位崇高。吃完年夜饭,一家好多口早早就拿好瓜子水果,守在电视机前,等着宣布春节联欢晚会开始!
12点倒数5、4、3、2、1…然后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就把电视声给淹没了还记得,大年初一终于可以穿盼了好久的新衣服除了年夜饭、压岁钱,穿新衣服是小时候过年最大的盼头。那时候,一年买不了几件新衣服,全指望过年的时候了!
从买回家到大年初一穿那段时间真是特别难熬,趁大人不注意,总要溜进衣柜里,翻出来偷偷试穿过把瘾。那种喜乐和满足在等待中越熬越浓,直到除夕晚上把它们搬出来放在床头,整整齐齐地从头到脚码好,这种期盼值升至巅峰 。
一觉恬睡之后,以最快速度穿上所有新行头,那种满足感至今难忘还记得,大年初一的早饭必定是糖元宵寓意“甜甜蜜蜜团团圆圆”。放点酒酿,放点桂花,加点白糖,一碗糖元宵吃得全身暖洋洋。
新年第一天,爸爸妈妈看上去都慈祥了很多呢,犯点小错一般都会原谅你,笑盈盈地说,没事,过年嘛只是有几个地方一定是禁忌,尤其不能说死字,不吉利。所以大年初一到初三,说话可不能太放肆,不然爸妈脸真的要沉下来。还记得,拜年串门一定要穿大口袋的衣服,过年嘴一定要甜,邻里串门,叔叔婶婶伯父伯母新年好哈哈,我们小时候就学会了,如果叔叔婶婶请你吃瓜子花生以及糖,一定不要自己去抓,因为我们的手太小了啊!
叔叔婶婶都以为我们客气,一定会抓一大把零食过来,那时我们就可以半推半就地打开衣服口袋了。等装得满满的再说“够了够了”,真是收获颇丰的一天。
{{el.itemTitle}}
{{el.itemStyleClassTitle}}
{{el.itemStyleClassTitle}} {{el.itemStyleClass2Titles}}
印象里,过年就是回到农村老家,看着家中的大人们,一锤一锤的夯打着年糕,而年幼的自己只能在一旁傻傻的看着,边看边幻想着,自己要一个人吃完所有年糕,然而根本吃不了多少。
还记得,以前到了腊月十几,就要开始赶集了,跟着父母到集市上,这时候的父母相比往日感觉大方的许多,花棉袄加上一把玩具枪还有各种各样的烟花爆竹。
手里拎着大包小包的年货,尽管小手感觉已经不够用,但是还是会紧紧的抱着自己怀中的玩具枪,并且觉得,集市上的人都在羡慕着自己,有一把玩具枪。
还记得,小时候最爱的就是老家的咸肉了。若是乡下养了猪,那就再开心不过。过年杀猪对于农村人来讲是件大事,在自家门口的小院内架上一口大锅,左邻右舍的乡亲们都会赶来帮忙,有的帮着磨刀,有的帮着架柴,然后各家的男人们就会一起把猪按倒在地然后捆绑起来。
这样热闹的场面会持续好几天,家家户户宰羊杀猪,乡里乡亲们一块儿协作完成,并且不计报酬,不过主人家为了感谢乡里乡亲的帮忙都会摆上一桌请帮忙的乡亲们好好的吃上一顿,以表示答谢。
还记得那时候家中的老人总有一个大木桶,里面不时的飘出阵阵酸甜的味道。这是农家人都会酿造的米酒,预备好酒曲,煮一锅香喷喷的糯米饭。经过晾、拌、压等多道工序后,一股脑滴倒进酒坛,闷实盖紧,就坐等发酵了。不过要照顾到家中的孩子,所以酿造的米酒并不会发酵太多时间,免得家中小孩喝醉,只是稍微透出一点酒香,味道酸甜可口。
还记得,腊月二十四,那场怎么逃也逃不过的大扫除,这绝对是过年前最难熬的一关啦,这天是不能出去玩的,小孩子在其他地方帮不上忙,就被父母抓去大扫除。
要把家里所有的桌椅板凳、柜子、窗户玻璃擦洗干净,攀高爬低的,最关键的是小手冻得那叫一个红扑扑的。
和北方的蒸花嬷嬷不一样,在我们当地的习俗更多是捏团子,这时候会把肉剁成肉馅,然后抹上各种各样的调料,一起搅拌均匀挤成丸子,在裹上一层糯米,上笼屉开蒸,蒸好的团子经营剔透,表面像水晶一样泛着光泽。
一般到了二十七八的时候就可以开始放鞭炮了。有些胆子大的,把鞭炮拆开把里面的火药取出来,制作成最大的鞭炮,叫雷子!然后直接点燃,就像放电影里的手榴弹一样响,别提多炫酷!现在想起来,真是后怕。
还记得,大年三十,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全家人一起去祭祖。
还记得,年三十那一顿,是一年中最丰盛的那一整天,妈妈都是围着厨房在转,拔鸡毛,杀鱼,家里的各种锅统统用上,小灶里炖着红烧肉,中锅里焖着猪蹄,大锅里煮着整鸡,整个房间都飘着肉味。几乎所有肉类都齐聚了,不带一点作弊,全部实打实
最后即使大鱼大肉撑得吃不下,奶奶也会让我再吃一口年夜“饭”。年夜饭中一般都会放入几颗红豆,寓意来年红红火火,也一定会留下一碗饭,讨个“年年有余粮”的彩头。
当然,年夜饭必备菜单还有如意菜(称心如意);红烧鱼(年年有余);肉圆(团团圆圆);水芹百叶(百年长寿、路路通)..还记得,大年三十晚痴痴地盼着春节联欢晚会那时候,春节联欢晚会地位崇高。吃完年夜饭,一家好多口早早就拿好瓜子水果,守在电视机前,等着宣布春节联欢晚会开始!
12点倒数5、4、3、2、1…然后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就把电视声给淹没了还记得,大年初一终于可以穿盼了好久的新衣服除了年夜饭、压岁钱,穿新衣服是小时候过年最大的盼头。那时候,一年买不了几件新衣服,全指望过年的时候了!
从买回家到大年初一穿那段时间真是特别难熬,趁大人不注意,总要溜进衣柜里,翻出来偷偷试穿过把瘾。那种喜乐和满足在等待中越熬越浓,直到除夕晚上把它们搬出来放在床头,整整齐齐地从头到脚码好,这种期盼值升至巅峰 。
一觉恬睡之后,以最快速度穿上所有新行头,那种满足感至今难忘还记得,大年初一的早饭必定是糖元宵寓意“甜甜蜜蜜团团圆圆”。放点酒酿,放点桂花,加点白糖,一碗糖元宵吃得全身暖洋洋。
新年第一天,爸爸妈妈看上去都慈祥了很多呢,犯点小错一般都会原谅你,笑盈盈地说,没事,过年嘛只是有几个地方一定是禁忌,尤其不能说死字,不吉利。所以大年初一到初三,说话可不能太放肆,不然爸妈脸真的要沉下来。还记得,拜年串门一定要穿大口袋的衣服,过年嘴一定要甜,邻里串门,叔叔婶婶伯父伯母新年好哈哈,我们小时候就学会了,如果叔叔婶婶请你吃瓜子花生以及糖,一定不要自己去抓,因为我们的手太小了啊!
叔叔婶婶都以为我们客气,一定会抓一大把零食过来,那时我们就可以半推半就地打开衣服口袋了。等装得满满的再说“够了够了”,真是收获颇丰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