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一家老少二十多口人从全国各地奔赴陕西关中老家过年,尽管舟车劳顿,但欢聚一堂的喜悦还是让人激动不已。春节还没有过完,大部分成员就已经开跋上路,赶赴工作岗位或者各自的小家。经过短暂的休息,基本都恢复了精神,有了闲暇还会细细品味春节这个大团圆的喜悦。
仔细回味的同时,难免回忆起自己小时候在家过年的情景,两相比对,发现过去传统过春节的很多民俗已经渐渐离我们远去,过春节已经逐渐失去了很多的习惯和讲究,变得越来越简单。
在我的记忆中,春节应该是在一个滴水成冰、江河封冻、银装素裹的环境下,孩子们穿着臃肿的棉衣,从吃腊八粥的时候开始的。吃了腊八粥,就知道快过年了,从此便每天掰着指头过日子,盼望着放假,盼望着过年……
其实,陕西关中真正的过年是从“祭灶”开始的,也就是腊月二十三。这一天,每家都要烙些饼子,供奉“灶王爷”。从这天开始,家家户户就准备过年了,“扫舍”和备年货是随后这几天的主要工作。“扫舍”就是全面大扫除,家里的各个角落都要认真清扫一遍,洗衣洗被也是其中的工作内容,这些都是力气活,要动员全家的主要劳力参与才能在一两天内搞定。那时候的商品种类少,年货的置办也比较简单,就是传统的那么几样菜:粉条、土豆、白菜、萝卜等,各家杀几只鸡鸭,村子里统一宰猪,分肉给家家户户。现在的春节,已经很少做这些工作了,现代款式的灶台也很难安置一个灶王爷的牌位,大家都忙忙碌碌,很少有人能记起这些事情。
陕西关中的农村从贴对联开始就全面进入了过年,这项工作在过去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大红的对联一贴,灰暗单调的农村马上就充满了喜庆的气氛。村子里爷爷辈的老先生在腊月三十的一大早就在街上摆开书桌,备好笔墨,等着各家拿来红贴纸,义务为家家户户题写对联。可不要认为写对联是个简单事情,除了要具备一手拿得出手的毛笔字,还要有相当好的文学功底,要有能自己创作对联的能力。对联不外乎这些内容,先是总结回顾过去一年来的辛劳收获,规划展望明年或者未来的前景,横批都是些祝福的话,其主要内容和我们现在的工作报告如出一辙。各家情况不同,对联就难以照搬套用。对联贴出去了,就不断有人前来品头论足,不合适了会遭到嘲笑,是件丢人的事情。我家大哥有一手好毛笔字,又正在读书,很热衷于这项工作,记得在我八九岁的时候,我每年都要为他折纸研墨,从年二十九的一大早,一直要干到年三十晚上。一幅对联从编纂到书写完成,也需要耗费点时间,经常是桌前围满了人,说说笑笑边干边玩。谁家的写完了,就赶紧展开了放到一边,等风干了带回家去贴。当时的场面经常是一边人头攒动、熙熙攘攘,一边艳红一片、喜气洋洋。农村有个讲究,要在年三十晚上贴上对联,请回祖宗,才能开始晚饭,所以每到最后时候,总有人不断催促抱怨说来不及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慢慢地有人在这个时候专门给人代写对联,专业化程度迅速提高,但内容已经不那么讲究,有专门书籍提供编纂好的内容供选取,也不再是义务的了,要收费。市场进一步的商品化,商场上字体完美,印刷精良的印刷品对联出现了,现在你买一袋面或者一壶油,就送你一幅这样的对联,看着很精美,但内容单调形式雷同,失去了自有的文化内涵,贴在家里感觉就像是单纯的装饰。今年年三十,我家大哥连自家的对联都懒得写,从包中拿出厚厚一叠对联,习惯地吩咐几个孩子分工去贴,嘴上还念叨着:“这样省事多了……”
贴好了对联就该请祖宗了,家族中只有长子的家里才能供奉着“先人案”。“先人案”就是祖宗牌位,做成唐卡一样的挂画。年三十的下午,将 “先人案”取出清理干净,挂在正堂主要位置,摆上桌子,等待祖宗请回来后供奉于此。前去请祖宗的人,也是有讲究的,一般都是家庭的男丁,带着香火,步行到了祖宗的坟地前,先跪拜烧香烧纸,摆上些小供品,再步行“领”祖宗回家。随着交通工具的发展,现在很少有人步行了,摩托车、小汽车开着到了坟头请祖宗回家的很普遍。有些年轻人只图省事,到了坟地的路边,车都不下,烧一张纸,吆喝一声,祖宗也就坐着车子回来了。
祖宗请回来烧香祭拜供奉后,家里在开饭前,要先给祖宗盛一碗,备好筷子供于案前。“先人案”在整个春节期间是供整个家族祭拜祖宗用的,来到家中的客人,都要先给祖宗磕个头,上根香,烧张纸。整个春节期间,从祖宗请回来一直到正月十六,“先人案”前都是香火不断。过了正月十五,年算是全部过完了,也该送祖宗走了,和迎接一样,在正月十六的一大早把祖宗送回去。“先人案”也会再次由家族长子收藏起来。现在大家都这么忙,迎接祖宗都那么简单,不知道送祖宗会是什么样子,会不会有人只管接而不管送呢?
“三十的饺子初一的面”,过年这最重要的两顿饭要一家人围在一起慢慢做,慢慢吃的,这些年,这两顿饭都被“春晚”搅和的难以从容。
初二早晨一大早,家族中的长辈要接受新媳妇的“点烟”,也就是正式认门,新媳妇给长辈点上一支烟,换回来一份红包。正月走亲戚是过年的主要任务,正月初二是媳妇回娘家的日子,初五以后是舅舅给外甥送灯笼的日子。走亲戚讲究的是有来有往,很多大家族为了方便,约好某一天专门待客,各路亲戚都在这一天到来,省去了多次接待的麻烦。
过去,从初十以后,村子组织的庙会、社火或者灯会就开始活动了,一直忙碌热闹到正月十六。十五的晚上整个村子都点上了灯笼,孩子们挑着灯笼到处跑,晃动的温馨在家家户户流动。
现在,过了正月初五,村子年轻人就开始外出打工了,到不了初十,村子就显得冷冷清清。大家都忙于各自的生计,传统的民俗都顾不上了,年的味道也就没有那么浓了。
{{el.itemTitle}}
{{el.itemStyleClassTitle}}
{{el.itemStyleClassTitle}} {{el.itemStyleClass2Titles}}
今年春节,一家老少二十多口人从全国各地奔赴陕西关中老家过年,尽管舟车劳顿,但欢聚一堂的喜悦还是让人激动不已。春节还没有过完,大部分成员就已经开跋上路,赶赴工作岗位或者各自的小家。经过短暂的休息,基本都恢复了精神,有了闲暇还会细细品味春节这个大团圆的喜悦。
仔细回味的同时,难免回忆起自己小时候在家过年的情景,两相比对,发现过去传统过春节的很多民俗已经渐渐离我们远去,过春节已经逐渐失去了很多的习惯和讲究,变得越来越简单。
在我的记忆中,春节应该是在一个滴水成冰、江河封冻、银装素裹的环境下,孩子们穿着臃肿的棉衣,从吃腊八粥的时候开始的。吃了腊八粥,就知道快过年了,从此便每天掰着指头过日子,盼望着放假,盼望着过年……
其实,陕西关中真正的过年是从“祭灶”开始的,也就是腊月二十三。这一天,每家都要烙些饼子,供奉“灶王爷”。从这天开始,家家户户就准备过年了,“扫舍”和备年货是随后这几天的主要工作。“扫舍”就是全面大扫除,家里的各个角落都要认真清扫一遍,洗衣洗被也是其中的工作内容,这些都是力气活,要动员全家的主要劳力参与才能在一两天内搞定。那时候的商品种类少,年货的置办也比较简单,就是传统的那么几样菜:粉条、土豆、白菜、萝卜等,各家杀几只鸡鸭,村子里统一宰猪,分肉给家家户户。现在的春节,已经很少做这些工作了,现代款式的灶台也很难安置一个灶王爷的牌位,大家都忙忙碌碌,很少有人能记起这些事情。
陕西关中的农村从贴对联开始就全面进入了过年,这项工作在过去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大红的对联一贴,灰暗单调的农村马上就充满了喜庆的气氛。村子里爷爷辈的老先生在腊月三十的一大早就在街上摆开书桌,备好笔墨,等着各家拿来红贴纸,义务为家家户户题写对联。可不要认为写对联是个简单事情,除了要具备一手拿得出手的毛笔字,还要有相当好的文学功底,要有能自己创作对联的能力。对联不外乎这些内容,先是总结回顾过去一年来的辛劳收获,规划展望明年或者未来的前景,横批都是些祝福的话,其主要内容和我们现在的工作报告如出一辙。各家情况不同,对联就难以照搬套用。对联贴出去了,就不断有人前来品头论足,不合适了会遭到嘲笑,是件丢人的事情。我家大哥有一手好毛笔字,又正在读书,很热衷于这项工作,记得在我八九岁的时候,我每年都要为他折纸研墨,从年二十九的一大早,一直要干到年三十晚上。一幅对联从编纂到书写完成,也需要耗费点时间,经常是桌前围满了人,说说笑笑边干边玩。谁家的写完了,就赶紧展开了放到一边,等风干了带回家去贴。当时的场面经常是一边人头攒动、熙熙攘攘,一边艳红一片、喜气洋洋。农村有个讲究,要在年三十晚上贴上对联,请回祖宗,才能开始晚饭,所以每到最后时候,总有人不断催促抱怨说来不及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慢慢地有人在这个时候专门给人代写对联,专业化程度迅速提高,但内容已经不那么讲究,有专门书籍提供编纂好的内容供选取,也不再是义务的了,要收费。市场进一步的商品化,商场上字体完美,印刷精良的印刷品对联出现了,现在你买一袋面或者一壶油,就送你一幅这样的对联,看着很精美,但内容单调形式雷同,失去了自有的文化内涵,贴在家里感觉就像是单纯的装饰。今年年三十,我家大哥连自家的对联都懒得写,从包中拿出厚厚一叠对联,习惯地吩咐几个孩子分工去贴,嘴上还念叨着:“这样省事多了……”
贴好了对联就该请祖宗了,家族中只有长子的家里才能供奉着“先人案”。“先人案”就是祖宗牌位,做成唐卡一样的挂画。年三十的下午,将 “先人案”取出清理干净,挂在正堂主要位置,摆上桌子,等待祖宗请回来后供奉于此。前去请祖宗的人,也是有讲究的,一般都是家庭的男丁,带着香火,步行到了祖宗的坟地前,先跪拜烧香烧纸,摆上些小供品,再步行“领”祖宗回家。随着交通工具的发展,现在很少有人步行了,摩托车、小汽车开着到了坟头请祖宗回家的很普遍。有些年轻人只图省事,到了坟地的路边,车都不下,烧一张纸,吆喝一声,祖宗也就坐着车子回来了。
祖宗请回来烧香祭拜供奉后,家里在开饭前,要先给祖宗盛一碗,备好筷子供于案前。“先人案”在整个春节期间是供整个家族祭拜祖宗用的,来到家中的客人,都要先给祖宗磕个头,上根香,烧张纸。整个春节期间,从祖宗请回来一直到正月十六,“先人案”前都是香火不断。过了正月十五,年算是全部过完了,也该送祖宗走了,和迎接一样,在正月十六的一大早把祖宗送回去。“先人案”也会再次由家族长子收藏起来。现在大家都这么忙,迎接祖宗都那么简单,不知道送祖宗会是什么样子,会不会有人只管接而不管送呢?
“三十的饺子初一的面”,过年这最重要的两顿饭要一家人围在一起慢慢做,慢慢吃的,这些年,这两顿饭都被“春晚”搅和的难以从容。
初二早晨一大早,家族中的长辈要接受新媳妇的“点烟”,也就是正式认门,新媳妇给长辈点上一支烟,换回来一份红包。正月走亲戚是过年的主要任务,正月初二是媳妇回娘家的日子,初五以后是舅舅给外甥送灯笼的日子。走亲戚讲究的是有来有往,很多大家族为了方便,约好某一天专门待客,各路亲戚都在这一天到来,省去了多次接待的麻烦。
过去,从初十以后,村子组织的庙会、社火或者灯会就开始活动了,一直忙碌热闹到正月十六。十五的晚上整个村子都点上了灯笼,孩子们挑着灯笼到处跑,晃动的温馨在家家户户流动。
现在,过了正月初五,村子年轻人就开始外出打工了,到不了初十,村子就显得冷冷清清。大家都忙于各自的生计,传统的民俗都顾不上了,年的味道也就没有那么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