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5日,一户外运动爱好者在阿城吊水壶景区拍照时,不慎坠崖遇难。天柱峰与崖底有55米高落差。民警进入崖底,发现“梅兰”已没有了生命体征。120救护人员进行现场抢救后,确认其已死亡。随后,得到通知的家属赶到现场处理后事。 [查看原文]
事故反思: 户外运动不是冒险,一定要注意安全防范,在安全范围内活动,生命第一!现在屡屡出事的户外自助游团队大多是驴友通过网上论坛、QQ群邀约成行的,组织松散,随意性大;野外迷路者在报警时往往连自己的具体方位都不清楚,给救援带来极大困难。 [更多讨论]
相关链接: 女驴友悬崖摆拍坠崖身亡 旅责险意外险一个不能少
7月14日,24岁的慈溪女孩小许骑行川藏南线G318国道,沿着四川盆地一路向西。8月17日,小许跟2个徒步墨脱的男生结伴,选择了一条逃票路线。随后进了派镇松林口之后,杳无音信。日前,一名同行驴友已逃出。米林县和墨脱县两地警方,正联合武警官兵,彻夜进山搜寻。 [查看原文]
事故反思:独自上路的女子们往往喜欢国内西藏、青海、云南等相对偏远、风光优美的地方,正因为如此就给人身安全带来很大隐患。缺乏专业户外训练,高估自身涉险应对能力,户外装备简陋,对目的地不熟悉盲目探险…… [更多讨论]
相关链接: 安全功课是户外爱好者必学“第一课” 24岁女孩西藏骑行失踪13天无消息 母亲进藏寻人
2012年12月22日,两名登山爱好者在河北省涿鹿县灵山景区登山时失踪。经北京、河北消防、公安和多支民间救援队搜救,23日中午12点26分,两人在山间树林被发现,但均无生命迹象。据现场救援人员介绍,22日下午5点30分左右,消防部门接到求助信息,称有30多名…… [查看原文]
事故反思: 两位驴友命殒灵山,令人惋惜,与此同时,和此前多起驴友被困事故一样,网络上再次出现争议之声,有人对救援人员的努力表示肯定,有人批评驴友盲目冒险,不值得同情,类似这种救援是在浪费纳税人的钱。没人愿意看到被困事故的发生,但是…… [更多讨论]
相关链接: 从灵山驴友遇难事件谈失温的产生和急救 驴友遇难该记取什么教训
2011年4月3日晚7时30分,北京理工大学37名师生、北京科技大学一名大一学生及一名公司职员,在结伴攀登北京郊外的猫耳山时因迷路被困。接警后,北京警方和消防共派出300多名警力进山搜救。4月4日晨8时30分,39名被困者均成功被救下。 [查看原文]
事故反思:“事故一年比一年多。”中国户外安全事故调研报告(中国紧急救援联盟蓝天救援队发布)起草组负责人远山称,在事故原因的统计中,迷路是户外事故的主要原因,占户外事故的51.6%以上,迷路的主因是对户外知识缺乏,自身能力不足,准备不充分。 [更多讨论]
相关链接: 北京17名登山者迷失21小时获救 再用直升机搜救
2009年6月30日,一个名为超哥(ID名)的驴友在重庆“驴友空间网”发帖召集“7月10号-7月12号万州潭獐峡溯溪”活动。帖子中介绍“潭獐峡,万州有名的风景地,一般游人去的都是已开发出来的上半程,而最美的风景在游人罕至的下半程地缝峡至海螺峡…… [查看原文]
事故反思: 2009年7月11日,重庆一支“驴友”探险队,在万州潭獐峡流域穿越峡谷时,遭到山洪袭击。造成19人遇难。这起近年来国内最严重的野外探险意外事件,让人们不得不反思,激情“驴行”背后,安全谁来保障? [更多讨论]
相关链接: 重庆万州潭獐峡探秘:幸存者回忆“死亡之门”
2007年3月10日早晨10时,11名山友(7男4女)在从门头沟柏峪口向灵山攀登途中迷路,其中一名女子死亡,另一名男子因虚脱和视力受损被送往斋堂医院。11日下午1时,被困山友全部被营救下山。据门头沟警方介绍,死者为CCTV-5一栏目编辑,年仅23岁。 [查看原文]
事故反思:一个年青的生命,在山难中永远逝去了。比事件本身更沉重的,是网络已经过载的信任与责任。假如提前登顶的老驴没有先撤,总共11人的队伍,没有再分成两队,夏子还会死吗?假如在下午4、5点任何一个地点决定下撤或是原路返回,夏子还会死吗? [更多讨论]
相关链接: 央视女编辑殒命灵山案:法院终审判“驴友”无责 灵山迷路一死一伤--夏子队友对登山活动的全程叙述
2006年7与8日,好几批南宁驴友进入赵江,出事的队伍来到电站引水渠道里露营,另一批则在直线距离大概低50米的河边露营。因为当地地形可扎营的地方少,出事的两名女子和几名驴友就将帐篷扎在河床的大石头上。 [查看原文]
事故反思: 目前驴友自助游过于随意,特别是“召集人”、“领队”缺乏野外生存常识,缺乏对气象、地形、地貌的了解,野外防范、规避危险和救助知识也缺乏,因而自助游不时出现意外事件。为此旅游管理部门应该成立自助游咨询机构,对驴友提供咨询和指导。 [更多讨论]
相关链接: 野外露营必备常识、户外技巧及注意事项大全
2001年7月28日,天津南开大学学生张晓新与六名同学结伴攀登太白山,下午17时30分左右,七人迷路。晚19时,张晓新下山探路,他和同学约好,每隔5分钟彼此高喊一声以示安全。15分钟后,张晓新没了回应。数小时后,人们发现了张晓新的尸体,他被架在距谷底一百多米高的一棵树上。 [查看原文]
事故反思:行动计划:在出发之前,应对目的地的地形、里程等有充分的了解,并从体力分配等方面合理安排行程。气象、地质数据搜集分析:对于探险来说,对目的地的气候、地质环境等必须有所掌握,应尽量避免在恶劣的天气下进行登山探险活动。 [更多讨论]
相关链接: 专家提醒“驴友”外出防范安全隐患
2002年8月7日,攀登西藏希夏邦马西峰的北大“山鹰社”登山队5名学生遭遇雪崩,两人遇难,3人失踪。北大登山队自7月24日建立大本营一直到8月2日,天气状况良好,登山队行进到6600米的地方。从4日起,登山队分为A、B、C三个组…… [查看原文]
事故反思: 2002年8月12日从拉萨传来一个令全国震惊的噩耗,北大登山队山鹰社的5名队员在世界第十四高峰希夏邦马峰西峰遭遇雪崩。反思错误选择之一:雨季登山潜藏危机。北大登山队选择的登山时间是在暑假期间,而希夏邦马峰的气候特征是每年六月初…… [更多讨论]
相关链接: 2002年北大山难事件后续报道 记者走访家属 山难经历者牟治平:山鹰振翅
2000年5月4只业余登山队伍挑战青海省玉珠峰,其中北京的一支登山队伍登顶成功,另一支登山队伍中途安全撤离。5月6日,广东绿野户外休闲探险登山队在登山时突然发生一人死亡,两人失踪的悲剧。5月10日,北京K2登山队遇险,其中一人死亡、一人失踪、一人被冻伤。 [查看原文]
事故反思:2000年5月广州绿野户外探险队前往青海攀登玉珠峰雪山,结果发生3人死亡的悲剧。绿野队出事不久,就有遇难者亲属提出疑问:登山队领队马尧是否该为此事负责?两个月后,3名死者家属要求公安司法机关追查马尧是否犯了过失致人死亡罪。 [更多讨论]
相关链接: 2000年玉珠峰山难当事人报告 让玉珠峰山难成为永久的记忆
已经有太多的生命因为一次简单的失误而离去。就在上述那次西藏的旅途中,我们听到一个悲剧的新闻,一个参加登山的女大学生,在攀登四川雪宝顶的下撤途中,因为滑坠而身亡。尽管新闻里没有说明滑坠的原因,同行的张保华(新疆登山前辈)几乎毫不犹豫地就说出了事故的原因——没有结组(登山者几个人一组,用保护绳互相连在一起),后来保华的判断被证实了。
AA制流行之后,绝大部分驴友不愿花钱购买专业领队服务,哪怕愿意花五六千元购买顶级装备。还有一部分驴友认为,这降低了刺激程度,因此拒绝参加。最后,探险俱乐部无法维系商业运作,纷纷关门,专业领队转行。郑立新的俱乐部也在2002年歇业,他转而从事户外拓展培训。“老玩家担任领队,是最大的危险。”郑立新说。这些老玩家以前跟队时,没处理过危险情况,因此,在他们当领队之后,对于很多安全原则、规范只是照本宣科,没有切身体会过不这么做的严重后果。
巴基斯坦当地时间2013年6月22日午夜,中国业余登山队在巴基斯坦南迦帕尔巴特峰营地遭遇当地武装分子袭击,包括中国民间登山家杨春风、饶剑锋在内的3名中国人遇难,张京川有幸逃脱,并通过卫星电话获救。遇袭事件再度引起国人对户外登山安全的反思。“当越来越多的人以‘亲近自然、挑战极限’的心态去攀登高山的时候,请一定要把‘安全’放在首要位置。”……
给驴友一些具体建议:一是做好准备工作,除了专业的户外运动装备,还要准备好地图、通讯设备、备用电池、高热量食品等。在寒冷天气中,应携带火柴等取火设备,虽然现在禁止携带火种上山,但在极端情况下可以用来取暖。二是对天气气候条件要有足够的预判。三是对个人的身体情况要有客观的判断,不能逞强好胜。
近年来,因“驴友”进山迷途失踪、失足而引发的悲剧在全国各地不断发生,户外“背包客”如何安全自助游,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陕西省旅游局局长董宪民说,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是确保“驴友”安全的重要举措。他认为,借鉴多年来我国假日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在未来体育旅游的发展中,应完善包括旅游安全、旅游服务在内的旅游基础设施体系。
{{el.itemTitle}}
{{el.itemStyleClassTitle}}
{{el.itemStyleClassTitle}} {{el.itemStyleClass2Titles}}
2013年8月25日,一户外运动爱好者在阿城吊水壶景区拍照时,不慎坠崖遇难。天柱峰与崖底有55米高落差。民警进入崖底,发现“梅兰”已没有了生命体征。120救护人员进行现场抢救后,确认其已死亡。随后,得到通知的家属赶到现场处理后事。 [查看原文]
事故反思: 户外运动不是冒险,一定要注意安全防范,在安全范围内活动,生命第一!现在屡屡出事的户外自助游团队大多是驴友通过网上论坛、QQ群邀约成行的,组织松散,随意性大;野外迷路者在报警时往往连自己的具体方位都不清楚,给救援带来极大困难。 [更多讨论]
相关链接: 女驴友悬崖摆拍坠崖身亡 旅责险意外险一个不能少
独自旅行危机四伏 勿以生命做赌注
7月14日,24岁的慈溪女孩小许骑行川藏南线G318国道,沿着四川盆地一路向西。8月17日,小许跟2个徒步墨脱的男生结伴,选择了一条逃票路线。随后进了派镇松林口之后,杳无音信。日前,一名同行驴友已逃出。米林县和墨脱县两地警方,正联合武警官兵,彻夜进山搜寻。 [查看原文]
事故反思:独自上路的女子们往往喜欢国内西藏、青海、云南等相对偏远、风光优美的地方,正因为如此就给人身安全带来很大隐患。缺乏专业户外训练,高估自身涉险应对能力,户外装备简陋,对目的地不熟悉盲目探险…… [更多讨论]
相关链接: 安全功课是户外爱好者必学“第一课”
24岁女孩西藏骑行失踪13天无消息 母亲进藏寻人
2012年12月22日,两名登山爱好者在河北省涿鹿县灵山景区登山时失踪。经北京、河北消防、公安和多支民间救援队搜救,23日中午12点26分,两人在山间树林被发现,但均无生命迹象。据现场救援人员介绍,22日下午5点30分左右,消防部门接到求助信息,称有30多名…… [查看原文]
事故反思: 两位驴友命殒灵山,令人惋惜,与此同时,和此前多起驴友被困事故一样,网络上再次出现争议之声,有人对救援人员的努力表示肯定,有人批评驴友盲目冒险,不值得同情,类似这种救援是在浪费纳税人的钱。没人愿意看到被困事故的发生,但是…… [更多讨论]
相关链接: 从灵山驴友遇难事件谈失温的产生和急救
驴友遇难该记取什么教训
大量社会资源参与营救 相关法规空白
2011年4月3日晚7时30分,北京理工大学37名师生、北京科技大学一名大一学生及一名公司职员,在结伴攀登北京郊外的猫耳山时因迷路被困。接警后,北京警方和消防共派出300多名警力进山搜救。4月4日晨8时30分,39名被困者均成功被救下。 [查看原文]
事故反思:“事故一年比一年多。”中国户外安全事故调研报告(中国紧急救援联盟蓝天救援队发布)起草组负责人远山称,在事故原因的统计中,迷路是户外事故的主要原因,占户外事故的51.6%以上,迷路的主因是对户外知识缺乏,自身能力不足,准备不充分。 [更多讨论]
相关链接: 北京17名登山者迷失21小时获救 再用直升机搜救
2009年6月30日,一个名为超哥(ID名)的驴友在重庆“驴友空间网”发帖召集“7月10号-7月12号万州潭獐峡溯溪”活动。帖子中介绍“潭獐峡,万州有名的风景地,一般游人去的都是已开发出来的上半程,而最美的风景在游人罕至的下半程地缝峡至海螺峡…… [查看原文]
事故反思: 2009年7月11日,重庆一支“驴友”探险队,在万州潭獐峡流域穿越峡谷时,遭到山洪袭击。造成19人遇难。这起近年来国内最严重的野外探险意外事件,让人们不得不反思,激情“驴行”背后,安全谁来保障? [更多讨论]
相关链接: 重庆万州潭獐峡探秘:幸存者回忆“死亡之门”
北灵山山难调查 一根网线不能承受之重
2007年3月10日早晨10时,11名山友(7男4女)在从门头沟柏峪口向灵山攀登途中迷路,其中一名女子死亡,另一名男子因虚脱和视力受损被送往斋堂医院。11日下午1时,被困山友全部被营救下山。据门头沟警方介绍,死者为CCTV-5一栏目编辑,年仅23岁。 [查看原文]
事故反思:一个年青的生命,在山难中永远逝去了。比事件本身更沉重的,是网络已经过载的信任与责任。假如提前登顶的老驴没有先撤,总共11人的队伍,没有再分成两队,夏子还会死吗?假如在下午4、5点任何一个地点决定下撤或是原路返回,夏子还会死吗? [更多讨论]
相关链接: 央视女编辑殒命灵山案:法院终审判“驴友”无责
灵山迷路一死一伤--夏子队友对登山活动的全程叙述
2006年7与8日,好几批南宁驴友进入赵江,出事的队伍来到电站引水渠道里露营,另一批则在直线距离大概低50米的河边露营。因为当地地形可扎营的地方少,出事的两名女子和几名驴友就将帐篷扎在河床的大石头上。 [查看原文]
事故反思: 目前驴友自助游过于随意,特别是“召集人”、“领队”缺乏野外生存常识,缺乏对气象、地形、地貌的了解,野外防范、规避危险和救助知识也缺乏,因而自助游不时出现意外事件。为此旅游管理部门应该成立自助游咨询机构,对驴友提供咨询和指导。 [更多讨论]
相关链接: 野外露营必备常识、户外技巧及注意事项大全
太白山鳌山历年山难救援汇总及反思
2001年7月28日,天津南开大学学生张晓新与六名同学结伴攀登太白山,下午17时30分左右,七人迷路。晚19时,张晓新下山探路,他和同学约好,每隔5分钟彼此高喊一声以示安全。15分钟后,张晓新没了回应。数小时后,人们发现了张晓新的尸体,他被架在距谷底一百多米高的一棵树上。 [查看原文]
事故反思:行动计划:在出发之前,应对目的地的地形、里程等有充分的了解,并从体力分配等方面合理安排行程。气象、地质数据搜集分析:对于探险来说,对目的地的气候、地质环境等必须有所掌握,应尽量避免在恶劣的天气下进行登山探险活动。 [更多讨论]
相关链接: 专家提醒“驴友”外出防范安全隐患
2002年8月7日,攀登西藏希夏邦马西峰的北大“山鹰社”登山队5名学生遭遇雪崩,两人遇难,3人失踪。北大登山队自7月24日建立大本营一直到8月2日,天气状况良好,登山队行进到6600米的地方。从4日起,登山队分为A、B、C三个组…… [查看原文]
事故反思: 2002年8月12日从拉萨传来一个令全国震惊的噩耗,北大登山队山鹰社的5名队员在世界第十四高峰希夏邦马峰西峰遭遇雪崩。反思错误选择之一:雨季登山潜藏危机。北大登山队选择的登山时间是在暑假期间,而希夏邦马峰的气候特征是每年六月初…… [更多讨论]
相关链接: 2002年北大山难事件后续报道 记者走访家属
山难经历者牟治平:山鹰振翅
绝望而逝--玉珠峰山难 天灾还是人祸?
2000年5月4只业余登山队伍挑战青海省玉珠峰,其中北京的一支登山队伍登顶成功,另一支登山队伍中途安全撤离。5月6日,广东绿野户外休闲探险登山队在登山时突然发生一人死亡,两人失踪的悲剧。5月10日,北京K2登山队遇险,其中一人死亡、一人失踪、一人被冻伤。 [查看原文]
事故反思:2000年5月广州绿野户外探险队前往青海攀登玉珠峰雪山,结果发生3人死亡的悲剧。绿野队出事不久,就有遇难者亲属提出疑问:登山队领队马尧是否该为此事负责?两个月后,3名死者家属要求公安司法机关追查马尧是否犯了过失致人死亡罪。 [更多讨论]
相关链接: 2000年玉珠峰山难当事人报告
让玉珠峰山难成为永久的记忆
“怕死”才是驴友对生命最好的保护
已经有太多的生命因为一次简单的失误而离去。就在上述那次西藏的旅途中,我们听到一个悲剧的新闻,一个参加登山的女大学生,在攀登四川雪宝顶的下撤途中,因为滑坠而身亡。尽管新闻里没有说明滑坠的原因,同行的张保华(新疆登山前辈)几乎毫不犹豫地就说出了事故的原因——没有结组(登山者几个人一组,用保护绳互相连在一起),后来保华的判断被证实了。
户外事故井喷 遇难驴友没有一个是必死无疑的
AA制流行之后,绝大部分驴友不愿花钱购买专业领队服务,哪怕愿意花五六千元购买顶级装备。还有一部分驴友认为,这降低了刺激程度,因此拒绝参加。最后,探险俱乐部无法维系商业运作,纷纷关门,专业领队转行。郑立新的俱乐部也在2002年歇业,他转而从事户外拓展培训。“老玩家担任领队,是最大的危险。”郑立新说。这些老玩家以前跟队时,没处理过危险情况,因此,在他们当领队之后,对于很多安全原则、规范只是照本宣科,没有切身体会过不这么做的严重后果。
山难事故频发背后的思考:专业户外手机不可忽视
巴基斯坦当地时间2013年6月22日午夜,中国业余登山队在巴基斯坦南迦帕尔巴特峰营地遭遇当地武装分子袭击,包括中国民间登山家杨春风、饶剑锋在内的3名中国人遇难,张京川有幸逃脱,并通过卫星电话获救。遇袭事件再度引起国人对户外登山安全的反思。“当越来越多的人以‘亲近自然、挑战极限’的心态去攀登高山的时候,请一定要把‘安全’放在首要位置。”……
驴友“玩户外”亟待构建专业培训平台
给驴友一些具体建议:一是做好准备工作,除了专业的户外运动装备,还要准备好地图、通讯设备、备用电池、高热量食品等。在寒冷天气中,应携带火柴等取火设备,虽然现在禁止携带火种上山,但在极端情况下可以用来取暖。二是对天气气候条件要有足够的预判。三是对个人的身体情况要有客观的判断,不能逞强好胜。
“驴友”遇难悲剧多次上演 “背包客”安全如何保证
近年来,因“驴友”进山迷途失踪、失足而引发的悲剧在全国各地不断发生,户外“背包客”如何安全自助游,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陕西省旅游局局长董宪民说,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是确保“驴友”安全的重要举措。他认为,借鉴多年来我国假日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在未来体育旅游的发展中,应完善包括旅游安全、旅游服务在内的旅游基础设施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