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枝样
从我记事那时起,就时常跟着哥哥姐姐们到河边去玩耍,这条河大约十几米宽的样子(河槽中间部分淌水),河水不是很深,河两岸长满了茂密的各种杂草,好像是铺着绿色的地毯,如果遇到连阴雨天气,河两岸的杂草里就会长出很多的地耳。小时候我经常去捡地耳,捡回来的地耳晒干后,留着过年时包包子。有时河水清的时候还能看到几条灰色的小鱼,也就是两三公分长。这条河就在新丰镇和零口镇的交界处,名唤“浠河”。在七十年代,曾是河两岸村民和牲畜共同的饮水之源。
起初,我们村子里的人是不吃河水的,因为早在解放前,我们村里有户村民,他家院子里有口水井,可供全村十三户人家饮用。这口水井的辘轳,是安装在用几块大长条石头砌的墙上,墙中间压的是安装辘轳的轴,辘轳就安在这个轴上,辘轳上有井绳,还有摇转辘轳的手柄,村民们摇转辘轳上的手柄,一起一落提取井水,早在公元前一千一百多年前,汉族劳动人民就发明了辘轳,到春秋时期辘轳已经流行开了,我很佩服我们祖先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这样的创造发明,真了不起!那时候感觉井水之源很充足,井水清澈、透亮、纯净、清凉、绝无污染。到了夏天,从井里打上来的凉水直接可以喝,感觉味道好甘甜!那时,井台边上的朗朗笑声,还有挑水的脚步声,还有村民们摇辘轳的情景,到今天还深深的镌刻在我的脑海里!
六十年代末,我们村住进了一个营的解放军,房子根本不够住,我们生产队就把所有能住人的房子都腾出来让解放军住,有仓库、有村民屋后堆放杂物的土窑洞、还有村民开会用的几间老房子,都收拾干净让给解放军住,村里要求每家至少要腾出一间房子给解放军住,可尽管这样还是不够住,后来就又加班加点用当地的青砖为解放军箍窑洞,真是军民鱼水一家亲。这些兵百分之八九十都是南方人,他们讲卫生、爱干净,只要有空闲,他们就会排着队去井里打水,我们这个小小的村子,一下子就热闹起来啦,整天井边不断有人来打水,欢声笑语,此起彼伏。这样的情景持续了一年多的时间,井水慢慢变成了淡黄色,到后来越来越黄,越来越粘稠,再后来直接打上来就成了黄泥汤……人根本就无法再饮用。再加上水的需求量太大,我们村唯一的一口水井,就在大家眼巴巴的盼望中,干枯了……当时村里的老少爷们急了,商量好了让生产队长派几个壮劳力下井淘泥沙,虽然下井淘上来了很大一堆泥沙,但是还是没有看到有水回流,最终还是无济于事。祖祖辈辈不知道养育了多少人唯一的一口水井,从此变成了一口废井!
也就是从那时起,我们就开始吃河水了,每天清晨天刚蒙蒙亮,村里的男人们就要去河里挑水,原因是怕天亮以后有人会在河上游洗衣服,水不干净。这条川流不息的小河从那以后就变得不再寂寞,女人们经常去河里洗衣服,河边上还有割草的、放羊的,还有在河里面挖沙子的。一到夏天,村里的男孩子到河里去游泳(其实就没有几个真正会游泳的,基本都是瞎扑腾几个简单的动作而已),有个别男孩竟然是光着屁股到河水较深的地方去游泳,回家还不敢让家长知道。虽然河水不是很大,但是家长们还是不放心,怕万一上游发大水会不安全。在天气晴朗有点小风的时候,河水会泛起一朵朵银色的小浪花,就好像是流动的水晶,那潺潺的流水声,好像是河水在欢乐的歌唱;有时河水平静的又像是一面镜子,放眼望去嫣然就是一幅最美丽的山水画。夏季的太阳会把河水晒的有些温热,水不是太凉,这个时候我们村的姑娘们就会三三两两的做伴带上梳子、镜子,卷起裤腿、光着脚丫,站在河中间,洗着那一头乌黑靓丽的秀发,看看这种洗头的方式是不是很奢侈啊?用一河的水去洗头发,直到现在我回想起来,都觉得很是惬意!
记得每年到收麦子的时候,河里人最多,最热闹。因为那时收麦子没有机器(收割机),全靠人工用镰刀一点一点的收割,然后再捆扎成麦个子,生产队再派男劳力用架子车拉到麦场里,等晒干后,再用牛拉着石头碾子把麦粒脱离下来,接下来就得扬场,就是借用风力把麦糠吹出来,麦子上有麦毒,弄到身上特别痒,所以生产队放工之后,基本上都要去河里洗个澡,洗掉一身的麦糠和劳动了一天的疲倦!
关于这条河,还有个古老的传说。听老人说这条河原来叫(血河),是当年穆桂英率兵打仗时途径此地分娩了,把河水染成了红色,所以就叫血河。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也把这个传说慢慢的淡忘了,因为我们村叫浠下村,这条河也就顺理成章的叫浠河了。
听老人们说,在1963年浠河发过一次大水,当时洪水漫过桥面两米多高,把我们村子给淹了。幸运的是那天我们村里的大人小孩全都在家,没有一个外出的,全村老老少少全都跑到村后的小土坡上躲洪水,等洪水退去后就发现,只有收割到场里的大麦被洪水冲走了,其它都还好,人们全都安然无恙。这也算是老天爷对我们村的恩赐吧!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如今这条我心中的母亲河依然滋养造福着河两岸的子子孙孙们!勤劳朴实的村民们在河岸开荒种菜,栽树,种红薯,河边的土含沙量高,种出来的红薯特别干面好吃,我二哥也在河岸开了一片荒地,种的韭菜,辣子,茄子,豆角,香菜,黄瓜,南瓜,冬瓜……
河岸两边比以前多栽了很多树,有杨树,柳树,桐树,榆树,槐树,香椿树,皂荚树,花椒树,榕树……还有少量的各种果树,由于有了河水的滋润,各种树木,蔬菜,瓜果梨桃都生长的特别旺盛,这真是:
树木如今已成林,
郁郁葱葱好喜人。
瓜果蔬菜长的肥,
鸟儿飞去又飞回。
河岸的树木花草倒映在水面上就好像是展开了一幅多彩的画卷,站在远处眺望这条我心中的母亲河,她就像是一位婀娜多姿的妙龄少女,穿着绿色的纱裙,那样的妩媚动人;又像是一位温暖慈爱的母亲,温柔的庇佑保护着两岸的子女;更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娓娓诉说着动人的过去和所有的记忆。我经常会来到这条小河边,驻足沉思,浮想联翩:我的母亲河,是你一直默默的陪伴着我们河两岸的父老乡亲,度过漫长岁月,丢掉贫穷,走向富裕,见证陪伴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共同成长,不离不弃,与我们共同携手,并肩奔向更美好的未来!你是我记忆里最美丽的风景!我爱您,我的母亲河!
姓名:李枝样. 网名:森林之王. 陕西西安临潼人
出生于1962年10月6日
微信号:flower1962love
爱好:写作 剪纸 画画 唱歌 跳舞 陕西方言脱口秀 剪纸作品曾多次展出
{{el.itemTitle}}
{{el.itemStyleClassTitle}}
{{el.itemStyleClassTitle}} {{el.itemStyleClass2Titles}}
作者:李枝样
从我记事那时起,就时常跟着哥哥姐姐们到河边去玩耍,这条河大约十几米宽的样子(河槽中间部分淌水),河水不是很深,河两岸长满了茂密的各种杂草,好像是铺着绿色的地毯,如果遇到连阴雨天气,河两岸的杂草里就会长出很多的地耳。小时候我经常去捡地耳,捡回来的地耳晒干后,留着过年时包包子。有时河水清的时候还能看到几条灰色的小鱼,也就是两三公分长。这条河就在新丰镇和零口镇的交界处,名唤“浠河”。在七十年代,曾是河两岸村民和牲畜共同的饮水之源。
起初,我们村子里的人是不吃河水的,因为早在解放前,我们村里有户村民,他家院子里有口水井,可供全村十三户人家饮用。这口水井的辘轳,是安装在用几块大长条石头砌的墙上,墙中间压的是安装辘轳的轴,辘轳就安在这个轴上,辘轳上有井绳,还有摇转辘轳的手柄,村民们摇转辘轳上的手柄,一起一落提取井水,早在公元前一千一百多年前,汉族劳动人民就发明了辘轳,到春秋时期辘轳已经流行开了,我很佩服我们祖先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这样的创造发明,真了不起!那时候感觉井水之源很充足,井水清澈、透亮、纯净、清凉、绝无污染。到了夏天,从井里打上来的凉水直接可以喝,感觉味道好甘甜!那时,井台边上的朗朗笑声,还有挑水的脚步声,还有村民们摇辘轳的情景,到今天还深深的镌刻在我的脑海里!
六十年代末,我们村住进了一个营的解放军,房子根本不够住,我们生产队就把所有能住人的房子都腾出来让解放军住,有仓库、有村民屋后堆放杂物的土窑洞、还有村民开会用的几间老房子,都收拾干净让给解放军住,村里要求每家至少要腾出一间房子给解放军住,可尽管这样还是不够住,后来就又加班加点用当地的青砖为解放军箍窑洞,真是军民鱼水一家亲。这些兵百分之八九十都是南方人,他们讲卫生、爱干净,只要有空闲,他们就会排着队去井里打水,我们这个小小的村子,一下子就热闹起来啦,整天井边不断有人来打水,欢声笑语,此起彼伏。这样的情景持续了一年多的时间,井水慢慢变成了淡黄色,到后来越来越黄,越来越粘稠,再后来直接打上来就成了黄泥汤……人根本就无法再饮用。再加上水的需求量太大,我们村唯一的一口水井,就在大家眼巴巴的盼望中,干枯了……当时村里的老少爷们急了,商量好了让生产队长派几个壮劳力下井淘泥沙,虽然下井淘上来了很大一堆泥沙,但是还是没有看到有水回流,最终还是无济于事。祖祖辈辈不知道养育了多少人唯一的一口水井,从此变成了一口废井!
也就是从那时起,我们就开始吃河水了,每天清晨天刚蒙蒙亮,村里的男人们就要去河里挑水,原因是怕天亮以后有人会在河上游洗衣服,水不干净。这条川流不息的小河从那以后就变得不再寂寞,女人们经常去河里洗衣服,河边上还有割草的、放羊的,还有在河里面挖沙子的。一到夏天,村里的男孩子到河里去游泳(其实就没有几个真正会游泳的,基本都是瞎扑腾几个简单的动作而已),有个别男孩竟然是光着屁股到河水较深的地方去游泳,回家还不敢让家长知道。虽然河水不是很大,但是家长们还是不放心,怕万一上游发大水会不安全。在天气晴朗有点小风的时候,河水会泛起一朵朵银色的小浪花,就好像是流动的水晶,那潺潺的流水声,好像是河水在欢乐的歌唱;有时河水平静的又像是一面镜子,放眼望去嫣然就是一幅最美丽的山水画。夏季的太阳会把河水晒的有些温热,水不是太凉,这个时候我们村的姑娘们就会三三两两的做伴带上梳子、镜子,卷起裤腿、光着脚丫,站在河中间,洗着那一头乌黑靓丽的秀发,看看这种洗头的方式是不是很奢侈啊?用一河的水去洗头发,直到现在我回想起来,都觉得很是惬意!
记得每年到收麦子的时候,河里人最多,最热闹。因为那时收麦子没有机器(收割机),全靠人工用镰刀一点一点的收割,然后再捆扎成麦个子,生产队再派男劳力用架子车拉到麦场里,等晒干后,再用牛拉着石头碾子把麦粒脱离下来,接下来就得扬场,就是借用风力把麦糠吹出来,麦子上有麦毒,弄到身上特别痒,所以生产队放工之后,基本上都要去河里洗个澡,洗掉一身的麦糠和劳动了一天的疲倦!
关于这条河,还有个古老的传说。听老人说这条河原来叫(血河),是当年穆桂英率兵打仗时途径此地分娩了,把河水染成了红色,所以就叫血河。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也把这个传说慢慢的淡忘了,因为我们村叫浠下村,这条河也就顺理成章的叫浠河了。
听老人们说,在1963年浠河发过一次大水,当时洪水漫过桥面两米多高,把我们村子给淹了。幸运的是那天我们村里的大人小孩全都在家,没有一个外出的,全村老老少少全都跑到村后的小土坡上躲洪水,等洪水退去后就发现,只有收割到场里的大麦被洪水冲走了,其它都还好,人们全都安然无恙。这也算是老天爷对我们村的恩赐吧!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如今这条我心中的母亲河依然滋养造福着河两岸的子子孙孙们!勤劳朴实的村民们在河岸开荒种菜,栽树,种红薯,河边的土含沙量高,种出来的红薯特别干面好吃,我二哥也在河岸开了一片荒地,种的韭菜,辣子,茄子,豆角,香菜,黄瓜,南瓜,冬瓜……
河岸两边比以前多栽了很多树,有杨树,柳树,桐树,榆树,槐树,香椿树,皂荚树,花椒树,榕树……还有少量的各种果树,由于有了河水的滋润,各种树木,蔬菜,瓜果梨桃都生长的特别旺盛,这真是:
树木如今已成林,
郁郁葱葱好喜人。
瓜果蔬菜长的肥,
鸟儿飞去又飞回。
河岸的树木花草倒映在水面上就好像是展开了一幅多彩的画卷,站在远处眺望这条我心中的母亲河,她就像是一位婀娜多姿的妙龄少女,穿着绿色的纱裙,那样的妩媚动人;又像是一位温暖慈爱的母亲,温柔的庇佑保护着两岸的子女;更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娓娓诉说着动人的过去和所有的记忆。我经常会来到这条小河边,驻足沉思,浮想联翩:我的母亲河,是你一直默默的陪伴着我们河两岸的父老乡亲,度过漫长岁月,丢掉贫穷,走向富裕,见证陪伴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共同成长,不离不弃,与我们共同携手,并肩奔向更美好的未来!你是我记忆里最美丽的风景!我爱您,我的母亲河!
姓名:李枝样. 网名:森林之王. 陕西西安临潼人
出生于1962年10月6日
微信号:flower1962love
爱好:写作 剪纸 画画 唱歌 跳舞 陕西方言脱口秀 剪纸作品曾多次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