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我去福建上大学,新生作自我介绍时,我骄傲地说我是陕西西安人时,很多同学的第一反应却是你们陕西是不是缺水,你们是不是住在窑洞里,你们那是不是都是黄土。我勒个去,在我心里陕西可是啥都好,有秦岭有渭水,有兵马俑有华清池,有黄土高坡也有秦岭大峡谷,有白居易也有贾平凹。在他们眼里好像全陕西都在黄土高原上一个缺水的山沟沟里,不怪同学们,只怪中学地理课只讲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历史课只讲了红军长征在延安胜利大会师。
出门在外,遇到所有的陕西同学都有一个特点:陕西只能我说不好,其他人你包胡皮干。实事求是,现在陕西农村的居住生活条件已经大大改善,但是与城市的差距还在不断拉大。
农村民房的变迁
我生活的小镇也是一年一变样,每年回家我都去周边的村子里逛逛看看,发现原来的耕地里或者马路边每年都会有新建的院子。在农村要找宅基地盖新房比城市要简单的多,把村长和大队长用钱搞定基本上就能开建了。卖宅基地是农村村长创收的主要来源。
80年代初,村里普遍是“沙子房”,这种房子的墙不是用砖垒起来的,而是用土、白灰和麦秸秆等混合而成的泥浆在隔板里一层层用大石锤夯实而起的,房子的屋顶用木头搭建,然后在上面铺青瓦。陕西房子半边盖,大部分房子都是单屋檐,地理课上说是因为气候原因,我感觉多半因为是缺乏建筑材料和资金造成的。估计中国北方农村千百年来房子都是这个样子。沙子房纵深比较浅,进门走五六步就到后墙了,屋内的陈设也非常简单,一个土炕、一个柜子,一张小桌子基本就没东西了。地面直接就是土,倒一杯水不一会就渗下去了,有钱人可能会用砖铺地。夏天在外面猛的一进门两眼一抹黑啥都看不见,等缓一会才能适应,这足以说明房子的采光性不好,据说当年华北的八路军还利用这一现象杀了不少鬼子,呵呵。
(图一:废弃的沙子房)
新式建筑材料将农村从古代拉到了现代。等到90年代,砖、钢筋和水泥等建筑材料开始进入农村,有的人老房子拆了后重建三间平房,或者三间两层,有的人重新要一院庄子盖新房。这些房子比“沙子房”要亮堂和结实多了,但是布局非常简单,120多平方米被分为三间面积相当的房子,中间是过道和客厅,两边是卧室或者放杂物。内部装饰依然简陋,墙刷白,吊个灯泡,水泥地面,再弄个炕放个桌子就差不多了。条件好的人,比如包工头他们的庄子都比较长,在外面先是三间平房,中间是大门,然后有一个大约五六米长的院子,紧接着是三间两层的房。这种房子的布局,现在已经成为我们小镇村里房子的基本格局。
(图二:三间平房)
农村民房与城市商品房最大的区别是,卧室客厅与厨房和厕所是完全隔离的。厕所与厨房卧室能否相邻是衡量居住环境的重要标准。现在建筑材料与城市商品房毫无差别,农村也开始出现与城市房布局相似的民房,厨房、客厅、厕所、卧室共居一室和平共处。水冲厕所走进农村是功不可没。
愿意回家,房子才是家。农村的房子现在越来越大,但是却留不住青年人,他们宁愿去城里蜗居,也不愿意待在农村宽大的房子无所事事。
在改善却依旧落后的基础设施
厕所依然不变。我最不愿意去的就是农村的厕所,实在是无法目睹,无法呼吸。这种厕所四周用砖垒起大约2米高,然后上面盖一个石棉瓦。在里面简单修一个通道,直通墙外的粪坑。废物如果靠地球引力不能进入粪坑,就只能动用外力了,我不愿意再说了。粪坑满了就用掏粪工具掏出来与土混合成人工有机肥拉到农田里。更原始的厕所是与猪圈相连的,人蹲在上面拉屎,屁股下面有一头猪在哼哼唧唧,这是一幅什么画面。
(图三:土厕所)
这种厕所夏天臭气汹天,苍蝇乱哄哄,不带防毒面具一进去就能窒息。冬天是又臭又冷,寒风呼呼的刮,屁股冰凉冰凉的,一站起来腿都麻了,卫生纸都拿不住了。因此,这种厕所一般都是放到大门口,离卧室和厨房起码有15米远。一般冬天,农村人也嫌冷就会用夜壶。我小时候从来不进厕所,都是在麦地里解决问题。
虽说水冲厕所已经开始进入农村,但是水冲厕所需要改建下水管道,建造化粪池,投入较大。而农村现在依然无力做这些基础设施。因此这种杀伤力巨强的土厕所依然是农村人解决便急的主要地方,水冲厕所只限于镇街。现在走进村道,沿着路两边都是厕所。厕所不改,何以兴农。
致富先修路,农村的道路,是我发现变化最大的地方。村子内的大小路都实现了水泥硬化,村与村之间的道路不但多了宽了,而且都基本实现了砂石或者水泥硬化,两边也种上了树苗。这两年来政府对农村建设最显著的成绩就在道路上,确实是方便了村民的出行。
(图四:硬化了的村道)
村里人的饮水主要来自自家的水井,自来水覆盖率依然很低。我小时候最喜欢看别人挖井,我们村里还有一个远近闻名的挖井人。农村地下水也在不断下降,因此水井也是越挖越深,还好现在都有水泵可以抽水,要是用辘轳肯定是越来越累。镇街上在我上初中时打了一眼深水井,建了一个水站,但是这个水站只能供应周边有限的村民,而且并不能24小时供水,每到下午6点左右就会停水,所以水桶依然离不开厨房。
放假回家,让我感觉最不方便的就是洗澡。在农村条件好一点儿的基本上房顶都放着太阳能热水器,这是农村人夏天洗澡热水的主要来源。水能烧热,但是时常要加水苦等太阳加温,并不能随时随刻洗澡。到了冬天,北方的日照时间短能量低,所以太阳能热水器基本上就用不上了,所以大家只能到镇上的公共澡堂去洗澡。在农村,别说每天洗澡,就是每天洗头都是很不方便。我们家里买了电热水器,冬天也能在自己家里洗澡,但是用的自来水每天晚上都会停水,所以我只能掐点儿洗澡。
(图五:屋顶上的太阳能热水器)
今年冬天小舅把外公外婆接到城里去住,方便照料。一方面是距离近,另一方面城里有暖气不冷。冬季取暖在农村依然很难,即时我爸妈把房间收拾的与城里没什么两样,但依然没有集中供暖,因为天然气管道还没覆盖,所以也不能买壁挂炉自供暖。偌大个房间不开空调就非常冷,穿着厚衣服也会哆哆嗦嗦的。住惯了城里的暖房子,回到农村过夜真是很难受,睡觉都睡不踏实。晚上睡觉开电热毯,身上盖好几床被子,重得翻个身都喘气,有时也会上火流鼻血。之前,农村人的锅灶和土炕是相连的,做饭炕头就很热,之后开始用蜂窝煤炉子烧炕也很暖和,但是容易造成一氧化碳中毒。小时候,我经常去外公家,大家坐在暖活活的炕上,我外公就会给我做炒鸡蛋,油炸馍,直到现在我还很喜欢吃油炸馍。
如果天然气能走进农村,那么农村的取暖问题就能得到解决,做饭取火也会很方便,就不在需要用废柴烧锅做饭了。水、电、燃气是改善农村生活重要的资源,这三样是生活升级的必须品。
物质的富裕,更显精神的贫瘠
上小学时,过年让我最开心的事情就是能吃牛肉喝可乐,用压岁钱买枪玩。那个时候有很多菜过年才能吃,有很多玩具过年才有钱买。那是一个相对物质匮乏的时期,但却是过年最有意思的时候。
过去农村长期的物质匮乏,紧紧地束缚了人的思想,低效的农业生产方式,将人们大部分的时间都捆绑在土地里,一年到头虽然都很忙,但是日子却不见好。到过年时,大家才能休息一下。从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除了走亲戚什么事都不用干。直到现在我们这里还保持着大年初一啥都不干的习俗,连地都不扫。农民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会将实际的需求用习俗变成合情合理。讲究,就是因为现实的困境不能得到解决,只能用神话或者故事进行合理化。因此越是穷的地方,讲究越多,越怕鬼神。越是福的地方,讲究越少,越相信人。
在物质匮乏的环境下,村里组织的敲锣打鼓、社火表演就能满足人们过年的精神生活需求。但是这种农村传统的娱乐方式在现在已经消失匿迹了。一方面,擅长这种热闹的人年龄大了,或者已经走了,而年轻人对这种活动缺乏热情,造成后继无人。另一方面,原来农业社的组织形式早已解体,镇政府和村委会对农民的影响力已经大大下降,因此很难再组织起这种大规模的社火表演了。
现在农村人的物质生活已经大大改善,过年吃的东西与平常已经没有什么区别。我啥时想吃牛肉,都能吃。生活好了,反而感觉过年没意思了。传统的社火表演已经被遗弃,而新的精神生活方式还没出现。农民真不像城里人那么会玩。村里除了麻将馆就没有啥了,好像除了打麻将大家确实没啥玩的了。所以,用当地话概括现在就是,“吃饱了,没事干,在院子里转荡荡”,“去麻将馆叫你爸、你婆和你爷回来吃饭”。
现在农村人也开始出去旅游,主要是一些低价团或者自驾游。旅游毕竟是偶尔为之,一年也就一两次。除了旅游,农村妇女们找到了广场舞,而男人们却依然不知道怎么玩。
我妈是第一个将广场舞带到我们小镇上的人。2012年我在北京上研究生的时候,带我妈去天坛公园玩,当时天坛公园已经开始有大量的老太太在跳广场舞,我妈一向心灵手巧,记忆力好,跟着跳了一下就会了。从北京回到家就不打麻将了,开始学用电脑搜索视频,然后照着视频学舞蹈,就这样她从打麻将改成了跳舞。最开始是她一个人跳,慢慢的周围的阿姨也跟着一块跳,几年下来他们已经组成了一个跳舞团,镇上有哪家儿子结婚都会叫她们去助兴,今年年前他们还参加了政府组织的广场舞大赛。为了支持我妈跳舞,我给她买了个IPad,我爸给我妈买了音像并且把院子进行了硬化。现在镇上几乎村村都有跳广场舞的。
男人天生就没女人会玩,在农村男人的精神生活就更匮乏了。过年在家,大部分男人不是打麻将赌博,聊天吹牛,就是开着车去逛或者在家里看电视。近几年也听说有很多人抽大烟(吸毒)。网络依然没有走进农村的大部分家庭,现在小镇上的小网吧,挤满了初高中学生。
精神文化生活的贫瘠,让出门在外见过外面花花世界的年轻人更加感觉到农村的无聊。以前孩子用吃的就能留住,现在想将青年人留在农村越来越难了。我回到家,就一直想往县城跑,因为那里有KTV,有电影院,有商场,总之比农村好玩多了。
艰难无望的出路
农村的生活比以前是大大改善了,但是与城市相比差距是不断在拉大,大量的农村青年人口涌向城市就是例证:上学的离开了,有本事的人在城里买房了,能干活的去城里打工了,农村剩下的就剩走不动的老人和孩子了。
(图六:妇女与狗)
被农村包围的城市,在疯狂的扩张中不断侵占农村的土地,吸附农村的人口,但是并没有反过来反哺农村的发展,或者说影响很小。城市化建设中,城市与农村没有形成相互补充的发展模式,农村并没有成为城市的粮仓。农村人没事干,城里人吃的蔬菜猪肉,价格却越来越贵。这种二元化发展,牺牲了农村却让城市的生活成本不断增加。
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只要肯吃苦有胆量,就能挣到钱,可是这个高速增长的红利窗口开始关闭了。缺乏技能,不懂互联网,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农民将在新一轮经济增长中被边缘化,出卖体力将越来越难挣钱。农民的思维也相对固化,很难想到挣钱的新门道。用一个老者的话讲:“咱这里的人都是懒怂,钱都让外地人挣了。”在农村不愿种地,在城里找不到工作,即便是新一代农民的出路也很模糊。
拥抱新浪潮,靠人不靠天,让土地变得更值钱,也许是农村最好的出路。前几天我看到一个山沟,苍凉而又广阔。
(图七:广阔而苍凉的山沟)
完
{{el.itemTitle}}
{{el.itemStyleClassTitle}}
{{el.itemStyleClassTitle}} {{el.itemStyleClass2Titles}}
记得我去福建上大学,新生作自我介绍时,我骄傲地说我是陕西西安人时,很多同学的第一反应却是你们陕西是不是缺水,你们是不是住在窑洞里,你们那是不是都是黄土。我勒个去,在我心里陕西可是啥都好,有秦岭有渭水,有兵马俑有华清池,有黄土高坡也有秦岭大峡谷,有白居易也有贾平凹。在他们眼里好像全陕西都在黄土高原上一个缺水的山沟沟里,不怪同学们,只怪中学地理课只讲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历史课只讲了红军长征在延安胜利大会师。
出门在外,遇到所有的陕西同学都有一个特点:陕西只能我说不好,其他人你包胡皮干。实事求是,现在陕西农村的居住生活条件已经大大改善,但是与城市的差距还在不断拉大。
农村民房的变迁
我生活的小镇也是一年一变样,每年回家我都去周边的村子里逛逛看看,发现原来的耕地里或者马路边每年都会有新建的院子。在农村要找宅基地盖新房比城市要简单的多,把村长和大队长用钱搞定基本上就能开建了。卖宅基地是农村村长创收的主要来源。
80年代初,村里普遍是“沙子房”,这种房子的墙不是用砖垒起来的,而是用土、白灰和麦秸秆等混合而成的泥浆在隔板里一层层用大石锤夯实而起的,房子的屋顶用木头搭建,然后在上面铺青瓦。陕西房子半边盖,大部分房子都是单屋檐,地理课上说是因为气候原因,我感觉多半因为是缺乏建筑材料和资金造成的。估计中国北方农村千百年来房子都是这个样子。沙子房纵深比较浅,进门走五六步就到后墙了,屋内的陈设也非常简单,一个土炕、一个柜子,一张小桌子基本就没东西了。地面直接就是土,倒一杯水不一会就渗下去了,有钱人可能会用砖铺地。夏天在外面猛的一进门两眼一抹黑啥都看不见,等缓一会才能适应,这足以说明房子的采光性不好,据说当年华北的八路军还利用这一现象杀了不少鬼子,呵呵。
(图一:废弃的沙子房)
新式建筑材料将农村从古代拉到了现代。等到90年代,砖、钢筋和水泥等建筑材料开始进入农村,有的人老房子拆了后重建三间平房,或者三间两层,有的人重新要一院庄子盖新房。这些房子比“沙子房”要亮堂和结实多了,但是布局非常简单,120多平方米被分为三间面积相当的房子,中间是过道和客厅,两边是卧室或者放杂物。内部装饰依然简陋,墙刷白,吊个灯泡,水泥地面,再弄个炕放个桌子就差不多了。条件好的人,比如包工头他们的庄子都比较长,在外面先是三间平房,中间是大门,然后有一个大约五六米长的院子,紧接着是三间两层的房。这种房子的布局,现在已经成为我们小镇村里房子的基本格局。
(图二:三间平房)
农村民房与城市商品房最大的区别是,卧室客厅与厨房和厕所是完全隔离的。厕所与厨房卧室能否相邻是衡量居住环境的重要标准。现在建筑材料与城市商品房毫无差别,农村也开始出现与城市房布局相似的民房,厨房、客厅、厕所、卧室共居一室和平共处。水冲厕所走进农村是功不可没。
愿意回家,房子才是家。农村的房子现在越来越大,但是却留不住青年人,他们宁愿去城里蜗居,也不愿意待在农村宽大的房子无所事事。
在改善却依旧落后的基础设施
厕所依然不变。我最不愿意去的就是农村的厕所,实在是无法目睹,无法呼吸。这种厕所四周用砖垒起大约2米高,然后上面盖一个石棉瓦。在里面简单修一个通道,直通墙外的粪坑。废物如果靠地球引力不能进入粪坑,就只能动用外力了,我不愿意再说了。粪坑满了就用掏粪工具掏出来与土混合成人工有机肥拉到农田里。更原始的厕所是与猪圈相连的,人蹲在上面拉屎,屁股下面有一头猪在哼哼唧唧,这是一幅什么画面。
(图三:土厕所)
这种厕所夏天臭气汹天,苍蝇乱哄哄,不带防毒面具一进去就能窒息。冬天是又臭又冷,寒风呼呼的刮,屁股冰凉冰凉的,一站起来腿都麻了,卫生纸都拿不住了。因此,这种厕所一般都是放到大门口,离卧室和厨房起码有15米远。一般冬天,农村人也嫌冷就会用夜壶。我小时候从来不进厕所,都是在麦地里解决问题。
虽说水冲厕所已经开始进入农村,但是水冲厕所需要改建下水管道,建造化粪池,投入较大。而农村现在依然无力做这些基础设施。因此这种杀伤力巨强的土厕所依然是农村人解决便急的主要地方,水冲厕所只限于镇街。现在走进村道,沿着路两边都是厕所。厕所不改,何以兴农。
致富先修路,农村的道路,是我发现变化最大的地方。村子内的大小路都实现了水泥硬化,村与村之间的道路不但多了宽了,而且都基本实现了砂石或者水泥硬化,两边也种上了树苗。这两年来政府对农村建设最显著的成绩就在道路上,确实是方便了村民的出行。
(图四:硬化了的村道)
村里人的饮水主要来自自家的水井,自来水覆盖率依然很低。我小时候最喜欢看别人挖井,我们村里还有一个远近闻名的挖井人。农村地下水也在不断下降,因此水井也是越挖越深,还好现在都有水泵可以抽水,要是用辘轳肯定是越来越累。镇街上在我上初中时打了一眼深水井,建了一个水站,但是这个水站只能供应周边有限的村民,而且并不能24小时供水,每到下午6点左右就会停水,所以水桶依然离不开厨房。
放假回家,让我感觉最不方便的就是洗澡。在农村条件好一点儿的基本上房顶都放着太阳能热水器,这是农村人夏天洗澡热水的主要来源。水能烧热,但是时常要加水苦等太阳加温,并不能随时随刻洗澡。到了冬天,北方的日照时间短能量低,所以太阳能热水器基本上就用不上了,所以大家只能到镇上的公共澡堂去洗澡。在农村,别说每天洗澡,就是每天洗头都是很不方便。我们家里买了电热水器,冬天也能在自己家里洗澡,但是用的自来水每天晚上都会停水,所以我只能掐点儿洗澡。
(图五:屋顶上的太阳能热水器)
今年冬天小舅把外公外婆接到城里去住,方便照料。一方面是距离近,另一方面城里有暖气不冷。冬季取暖在农村依然很难,即时我爸妈把房间收拾的与城里没什么两样,但依然没有集中供暖,因为天然气管道还没覆盖,所以也不能买壁挂炉自供暖。偌大个房间不开空调就非常冷,穿着厚衣服也会哆哆嗦嗦的。住惯了城里的暖房子,回到农村过夜真是很难受,睡觉都睡不踏实。晚上睡觉开电热毯,身上盖好几床被子,重得翻个身都喘气,有时也会上火流鼻血。之前,农村人的锅灶和土炕是相连的,做饭炕头就很热,之后开始用蜂窝煤炉子烧炕也很暖和,但是容易造成一氧化碳中毒。小时候,我经常去外公家,大家坐在暖活活的炕上,我外公就会给我做炒鸡蛋,油炸馍,直到现在我还很喜欢吃油炸馍。
如果天然气能走进农村,那么农村的取暖问题就能得到解决,做饭取火也会很方便,就不在需要用废柴烧锅做饭了。水、电、燃气是改善农村生活重要的资源,这三样是生活升级的必须品。
物质的富裕,更显精神的贫瘠
上小学时,过年让我最开心的事情就是能吃牛肉喝可乐,用压岁钱买枪玩。那个时候有很多菜过年才能吃,有很多玩具过年才有钱买。那是一个相对物质匮乏的时期,但却是过年最有意思的时候。
过去农村长期的物质匮乏,紧紧地束缚了人的思想,低效的农业生产方式,将人们大部分的时间都捆绑在土地里,一年到头虽然都很忙,但是日子却不见好。到过年时,大家才能休息一下。从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除了走亲戚什么事都不用干。直到现在我们这里还保持着大年初一啥都不干的习俗,连地都不扫。农民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会将实际的需求用习俗变成合情合理。讲究,就是因为现实的困境不能得到解决,只能用神话或者故事进行合理化。因此越是穷的地方,讲究越多,越怕鬼神。越是福的地方,讲究越少,越相信人。
在物质匮乏的环境下,村里组织的敲锣打鼓、社火表演就能满足人们过年的精神生活需求。但是这种农村传统的娱乐方式在现在已经消失匿迹了。一方面,擅长这种热闹的人年龄大了,或者已经走了,而年轻人对这种活动缺乏热情,造成后继无人。另一方面,原来农业社的组织形式早已解体,镇政府和村委会对农民的影响力已经大大下降,因此很难再组织起这种大规模的社火表演了。
现在农村人的物质生活已经大大改善,过年吃的东西与平常已经没有什么区别。我啥时想吃牛肉,都能吃。生活好了,反而感觉过年没意思了。传统的社火表演已经被遗弃,而新的精神生活方式还没出现。农民真不像城里人那么会玩。村里除了麻将馆就没有啥了,好像除了打麻将大家确实没啥玩的了。所以,用当地话概括现在就是,“吃饱了,没事干,在院子里转荡荡”,“去麻将馆叫你爸、你婆和你爷回来吃饭”。
现在农村人也开始出去旅游,主要是一些低价团或者自驾游。旅游毕竟是偶尔为之,一年也就一两次。除了旅游,农村妇女们找到了广场舞,而男人们却依然不知道怎么玩。
我妈是第一个将广场舞带到我们小镇上的人。2012年我在北京上研究生的时候,带我妈去天坛公园玩,当时天坛公园已经开始有大量的老太太在跳广场舞,我妈一向心灵手巧,记忆力好,跟着跳了一下就会了。从北京回到家就不打麻将了,开始学用电脑搜索视频,然后照着视频学舞蹈,就这样她从打麻将改成了跳舞。最开始是她一个人跳,慢慢的周围的阿姨也跟着一块跳,几年下来他们已经组成了一个跳舞团,镇上有哪家儿子结婚都会叫她们去助兴,今年年前他们还参加了政府组织的广场舞大赛。为了支持我妈跳舞,我给她买了个IPad,我爸给我妈买了音像并且把院子进行了硬化。现在镇上几乎村村都有跳广场舞的。
男人天生就没女人会玩,在农村男人的精神生活就更匮乏了。过年在家,大部分男人不是打麻将赌博,聊天吹牛,就是开着车去逛或者在家里看电视。近几年也听说有很多人抽大烟(吸毒)。网络依然没有走进农村的大部分家庭,现在小镇上的小网吧,挤满了初高中学生。
精神文化生活的贫瘠,让出门在外见过外面花花世界的年轻人更加感觉到农村的无聊。以前孩子用吃的就能留住,现在想将青年人留在农村越来越难了。我回到家,就一直想往县城跑,因为那里有KTV,有电影院,有商场,总之比农村好玩多了。
艰难无望的出路
农村的生活比以前是大大改善了,但是与城市相比差距是不断在拉大,大量的农村青年人口涌向城市就是例证:上学的离开了,有本事的人在城里买房了,能干活的去城里打工了,农村剩下的就剩走不动的老人和孩子了。
(图六:妇女与狗)
被农村包围的城市,在疯狂的扩张中不断侵占农村的土地,吸附农村的人口,但是并没有反过来反哺农村的发展,或者说影响很小。城市化建设中,城市与农村没有形成相互补充的发展模式,农村并没有成为城市的粮仓。农村人没事干,城里人吃的蔬菜猪肉,价格却越来越贵。这种二元化发展,牺牲了农村却让城市的生活成本不断增加。
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只要肯吃苦有胆量,就能挣到钱,可是这个高速增长的红利窗口开始关闭了。缺乏技能,不懂互联网,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农民将在新一轮经济增长中被边缘化,出卖体力将越来越难挣钱。农民的思维也相对固化,很难想到挣钱的新门道。用一个老者的话讲:“咱这里的人都是懒怂,钱都让外地人挣了。”在农村不愿种地,在城里找不到工作,即便是新一代农民的出路也很模糊。
拥抱新浪潮,靠人不靠天,让土地变得更值钱,也许是农村最好的出路。前几天我看到一个山沟,苍凉而又广阔。
(图七:广阔而苍凉的山沟)
完